教育敏感性
(2023-04-18 19:37: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研究 |
梁师生涯
故事背景:孩子们中午11:30下课,12:40午休。有很多学生习惯吃完饭再回教室学习一会儿。
刚忙完一上午工作的我,12:05才从办公室出来。本想着去教室转一圈看看哪些孩子还在教室学习,没想到正好看到两个男孩子在教室后面拿着历史课本正在相互提问、相互检测。
看到这一幕,我瞬间被触动。
于是,我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来并发送到家长群,和家长们分享这温馨一刻,后面还附上了我的点评:午饭后,两个孩子自发进行互问互答,这才是真正的同学(共同学习)。
家长们看到后纷纷给这两个孩子点赞。下午大课间,我也在班里对这两个孩子进行公开表扬。随后那几天的课余时间,班级内互问互答的学习搭档也渐渐多了起来。
假如当时的我没有一定的教育敏感性,只是把学生自发的互问互答当做一个平常事,我很有可能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互问互答的学生没有得到肯定,他们的自主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减弱;班级缺少了一个惜时刻苦、互帮互助的正面典型;学生们少了一个学习榜样;家长们少了一个全面了解孩子校园生活的机会···
一次、两次的“无视”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大,但是长期下去的话,所造成的教育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教育敏感性。
教师的教育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教育对象敏感、对教育现象敏感、对教育资源敏感、对教育理论敏感。
对教育对象敏感,也就是对学生敏感。面对学生时,老师要会察言观色,从学生的微表情、微情绪、小动作中读出学生的所思所想。比如:听课时学生的眉头紧皱,说明他在思考或是有些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写作业时学生的眼神空洞,说明他的思绪已经神游远方···
对于教育现象敏感,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行为敏感。前面提到教育故事就是对教育现象敏感的阐释。当学生出现好的行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当学生的行为问题刚刚有苗头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以免出现更大的行为问题。
对教育资源敏感,主要是指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育教学所用。比如:我会在班会课上引入社会热门话题供学生们讨论;当我刷到励志、启迪性视频时,我会和学生们分享;当我看到其他优秀班主任的优秀做法时,我会考虑如何在我的班级实施···
对教育理论敏感,主要是指我们要时刻思考教育理论如何落地。很多老师在读教育专著时,看到教育理论就感觉假大空,这是不对的。教育理论本就是一个方向上的指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主动去思考如何让教育理论落地、如何落到班级管理上。
关于教育敏感性是如何养成的,网上有很多方法。以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教育放在心上、把学生放在心上。当你真正做到这两点时,你会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教育。
写到最后: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敏感性?因为教育本来就是由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组成的,而学生就是从这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