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成长密码
(2023-04-05 21:52: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成长励志 |
故事里的成长密码
王国芳
本文刊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8年第3期
一、成长是一种自觉
第一个故事是《三个建筑工人》,讲的是三个建筑工人在砌墙,
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在垒墙”,第二个人答“在盖一间房子”,第三个人则快乐地回答说“在盖一间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十年后,第一个工人仍是一名只在砌墙的建筑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行业的一名施工技术人员;第三个工人,则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你把工作看作“垒墙”,那么你就会成为一名砌墙的建筑工人;你把工作看作“盖房子”,那么你可能成为一名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你把工作看作是创造“幸福”,那么你才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人生。教师的工作,诸如备课、上课、改作、谈心,看上去都差不多,但相信在每位教师心中所生成的风景却各不相同,或如春之烂漫,或如夏之火热,或如秋之喜悦,或如冬之萧条。做着相同的工作,但若干年后,不同的老师却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原因固然很多,但他们心目中对工作的不同认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成长,首先需要一种自觉,一位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觉程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专业发展的高度。作为老师,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老师,然后才有可能成为怎么样的老师。正如一个人首先要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怎么样的人。
二、成长是一种姿态
第二个故事是《猫儿索食》,讲的是一只母猫生了小猫,有一天小猫问母猫:“我该吃什么呢?”母猫回答说:“人类会教你的”。晚上,小猫到一户人家家里,躲藏在瓮罐后面。人看见它后,对另一个人说:“烧好的乳酪、肉都要放在器皿内盖好;小鸡都要高高挂起来,不要被猫偷吃了。”小猫仔细地听,它懂了:原来鸡、乳酪和肉都是自己该吃的食物。
故事中的小猫面对“该吃什么”的问题,并没有一味地等待别人来“告知”,而是在猫妈的启发下,主动出击,进入到了一户人家屋里,并从人类的“提防”中,最终知道了自己“该吃的食物”。小猫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它的主动、开放的姿态。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需要一种主动的姿态。很多东西,不是别人没有告诉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去学习;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成功、不成长,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失败,而是我们可能根本还未开始行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一种开放的姿态。教育无处不在。一个人一旦具有了开放的姿态,那就时时都是学习之机,处处都是进步之地,事事都是成长之源。成长,是一种姿态:面向阳光,我们便能享受阳光的温暖;朝向黑暗,我们只能抱怨黑暗的冷漠。说到底,成长是自己的事,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怎么样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怎么样的人。
三、成长是一种选择
第三个故事是《成功之道》,讲的是有个青年跑到富翁那里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来了一只大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选择哪块?”富翁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当然是最大那块。”青年回答。“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了桌上的第三块西瓜。富翁吃的西瓜虽然没有青年的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富翁对青年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放弃眼前的利益,获得长远的利益,更大的利益,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选择,人的成长也是一次次选择的叠加。面对一份责任,你可以选择承担,也可以选择逃避;面对一项工作,你可以选择精心应对,也可以选择草草应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面对纷繁的世界,所有的选择本质上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人的成长而言,时间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夜深人静之时,我们不妨自问: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选择是很困难的,甚至是很痛苦的,因为选择也意味着放弃。选择了潜心教育,就放弃了发财致富;选择了静心阅读,就放弃了尽心娱乐。但有一点也是肯定的,那就是今天选择了的奋斗,明天就能避免无谓的后悔。成长,需要我们学会选择。不懂选择,不善选择,就会远离成长;不愿选择,不敢选择,就是拒绝成长。
四、成长是一种积累
第四个故事是《倒过来试试》,讲的是一位青年画家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
,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你准能卖掉它。”后来的事实果真如此。
一天和一年的区别,看上去是只是时间的长短,但本质上是积累的厚度。一天画一幅画,画完了事,这是谈不上积累的,因为今天的画极有可能只是昨天的重复。而一年画一幅,追求的是画好,是精益求精、好上求好,是不断地赋予“昨天”以新的内涵,使“昨天”不断地“增值”,而这正是积累意义所在。对教师而言,成长就是把今天的日子过好而不是“过完”,把手边的工作做好而不是“做完”。把日子积累成经历,以工作积累起经验,就是成长。因为没有积累,有的人把二十年、三十年的教育生活,过成了一年,无非就是把“一年”重复了二十遍、三十遍而已。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形!成长,需要积累;而积累,需要我们勤于反思,需要我们广泛阅读,需要我们及时记录。我们所积累的、所记录的,其实就是我们个人的教育史。当我们回望自己的“教育史”时,就看到自己所达到的专业高度。个人“教育史”的丰满程度,就是你的专业高度。
五、成长是一种发现
第五个故事是《井底的驴》,讲的是一头驴子掉到了枯井里,主人营救乏术,最后决定把枯井连同驴子一同填了。主人请来了邻居帮忙填井。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叫。不一会儿,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主人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纵身跳了出来。
其实,很多时候,故事中的驴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当身处逆境,各种困难和挫折尤如尘土般落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沉沦还是重生,答案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除了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我们别无选择。其实,每一个困难,每一次挫折,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块珍贵的垫脚石。没有困难与挫折,或许我们将只能生活在黑暗的井底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碰到的种种困难中发现成长的机会。其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发生都永远是我们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成长的障碍。教育生活的丰富和深刻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加以观察:以时间视角看,我们从参加工作,从上第一节课、第一次当班主任、第一次写教研文章、第一次开出公开课、第一次参加教学评比、第一次评职称等众多“第一次”开始,把自己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刻在时间之轴上;以人物视角看,我们跟学生、跟家人特别是跟孩子、跟学校里的同事、跟广大的同行、跟杂志编辑老师、甚至跟从未谋面的网友,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以岗位视角看,我们在学校里除了担任学科教学以外,还扮演着诸如班主任、备课组长、学科组长、学校中层甚至校级领导等种种角色,而每一种角色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又各具特色;以发展视角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有“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提升教研能力,让同事受益”和“提炼教学思想,让同行受益”等不同层次,一位教师的价值远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培养学生上。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教育生活其实是色彩斑谰、五彩纷呈的。能从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发现无限的精彩,这就是成长。
六、成长是一种反思
第六个故事是《成功需要多少年》,讲的是有个少年想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他问大师:“我要多少年才能那么出色?”大师回答说:“至少十年。”少年说:“十年时间太长了。如果我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呢?”大师回答说:“20年。”少年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大师回答说:“30年。”少年灰心了,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我每次说更加努力,你反而告诉我需要更长的时间呢?”大师说:“当你一只眼睛只顾盯着目标时,那么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去寻找道路了。”
故事中的大师强调了寻找方向的重要性,我则从他的回答中发现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天”。埋头拉车固然是需要的,但我们若不经常性地让自己停下来、慢下来,作些思考与总结,看看自己拉得怎样、到了哪里,难免出现“南辕背辙”的悲剧。有人说,一位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发展,不在于上了多少节课,而在于用心上了多少节课;不在于看了多少要书,而在于用心看了多少本书。“用心”两字,点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那就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很多老师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却不能获得很好的成长,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讲,就是因为“思想懒惰”。我们知道,即使做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将来,主要差异就在于能否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度的反思和系统的总结,并从反思和总结从获取成长的养分和动力。只要肯反思,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可成为个人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我以为,是否勤于反思,是否善于总结,这是一个人能否不断自我成长、不断走向优秀和卓越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清醒地认识过去,才能准确把握现在;只有准确把握现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不断成长的教师,一定是那些能进行自觉反思和总结的老师。
树立职业的自觉,展现阳光的姿态,做出正确的选择,开展主动的反思,注重生活的发现,相信你定会与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相遇。
前一篇: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线上研修活动
后一篇:李希贵: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