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教师风采 感受课堂魅力

标签:
365教育 |
分类: 学培研训 |
2016年12月3日至4日这两天,我有幸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参加了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http://s16/mw690/006b2H3yzy7frIcrDRR4f&690
出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我感受到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精读课、作文指导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及口语交际课。课的内容开放引发了教学情势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在这里我主要针对阅读类教学谈谈我的感想和收获。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各位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1、不同的朗读方式体现在不同的学段。如《动物的休眠》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里的一篇课文,邵老师在朗读教学中,除了带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让学生进行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还要做到“边读边思”,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提取、筛选、分析、整理信息,以提高默读的能力。再如《穷人》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骆应华老师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提出浏览就是一目十行,快速地看。另外老师范读、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方式多样化。
2、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发现中高学段的老师们在让学生读文后,都让他们简单概括课文内容。尤其是邵老师几乎是用一节课时间教会学生如何概括课文内容。开始学生并不能简单明白地概括出蝙蝠的冬眠。于是,她让学生找关键词,哪些内容与蝙蝠的冬眠有关,圈出重点词语,发卡片给学生写关键词句。每个学生挑选一张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让学生给这些卡片归类,“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休眠”。最后再让学生用上关键的词句准确完整地说一说“蝙蝠的冬眠”。这时已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说出。当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再去说海参的夏眠,我想也就不那么难了。
3、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骆老师上的《穷人》,他让学生带着“开始怎么样、接下来会怎样、然后呢、丈夫同意收留西蒙的孩子吗?”等问题浏览课文,通过梳理问题,串联故事情节,说说小说主要内容。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关心人物命运,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开头关于环境描写的段落,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师生总结出环境描写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物起伏变化的内心。
4、小学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第一点就是识字与写字。上课的老师们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视,例如带他们认识“蝙蝠”、区分“避”和“僻”(渗透形旁表义)、书写“贯”的笔顺等等。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课堂的独特魅力。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