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略教师风采   感受课堂魅力

(2017-10-31 23:38:14)
标签:

365

教育

分类: 学培研训

 领略教师风采   感受课堂魅力

2016123日至4日这两天,我有幸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参加了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http://s16/mw690/006b2H3yzy7frIcrDRR4f&690  感受课堂魅力" TITLE="领略教师风采   感受课堂魅力" />


出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我感受到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精读课、作文指导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及口语交际课。课的内容开放引发了教学情势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在这里我主要针对阅读类教学谈谈我的感想和收获。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
   
我发现每位老师课前和学生的十分钟交流,不是随意的,是围绕所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如邵苓苓老师执教的《动物的休眠》中,在课前和学生玩的你说我猜的游戏,让学生选择一位同学进行介绍,老师猜是哪位同学,既缓解了课前紧张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游戏中渗透抓显著特征进行介绍,为后文教学做好铺垫。再如刘春霞老师执教《准时的登陆表演》时,也在课前和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样儿的,猜猜动物谜语,同样也为后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各位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1、不同的朗读方式体现在不同的学段。如《动物的休眠》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里的一篇课文,邵老师在朗读教学中,除了带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让学生进行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还要做到“边读边思”,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提取、筛选、分析、整理信息,以提高默读的能力。再如《穷人》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骆应华老师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提出浏览就是一目十行,快速地看。另外老师范读、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方式多样化。

2、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发现中高学段的老师们在让学生读文后,都让他们简单概括课文内容。尤其是邵老师几乎是用一节课时间教会学生如何概括课文内容。开始学生并不能简单明白地概括出蝙蝠的冬眠。于是,她让学生找关键词,哪些内容与蝙蝠的冬眠有关,圈出重点词语,发卡片给学生写关键词句。每个学生挑选一张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让学生给这些卡片归类,“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休眠”。最后再让学生用上关键的词句准确完整地说一说“蝙蝠的冬眠”。这时已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说出。当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再去说海参的夏眠,我想也就不那么难了。

3、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骆老师上的《穷人》,他让学生带着“开始怎么样、接下来会怎样、然后呢、丈夫同意收留西蒙的孩子吗?”等问题浏览课文,通过梳理问题,串联故事情节,说说小说主要内容。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关心人物命运,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开头关于环境描写的段落,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师生总结出环境描写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物起伏变化的内心。

4、小学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第一点就是识字与写字。上课的老师们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视,例如带他们认识“蝙蝠”、区分“避”和“僻”(渗透形旁表义)、书写“贯”的笔顺等等。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各位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骆老师利用紧张的背景音乐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与紧张。在这种情境下,老师和学生读起桑娜的那段忐忑不安的心理对话,让人身临其境。而刘老师在上完仙企鹅准时上岸,秩序井然的排着队伍,模样逗人的片段后,播放了一段仙企鹅上岸的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鱼贯上岸”、什么是“步履蹒跚”、什么是“逗人的模样”。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其目的都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学习。如何学习新知识,学习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习方法恰当与否。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好坏,关键不在于老师是否完成了教,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学会了,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了会学。浙江宁波的王梁贤老师始终激励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勇于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做好引路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他在上《鲁宾孙漂流记》中“梗概”的时候,先带领学生思考在荒岛求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学生回答,老师用图示法概括总结,接着,分析后文时,鲁滨孙还遇到哪些问题,请同学们也学着这种学习方法在梗概旁简单的列一列。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教学效果好。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学会自己走路,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五、课堂上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对此我也深有同感。尤其是对一些内向的、自卑的孩子更要给他们鼓励性语言,帮他们鼓起勇气,挑战自己。老师的评价语看似不漏痕迹,实则精心为之。例如:当一学生不敢拿话筒回答问题时,王梁贤老师说:“老师相信你的智慧一定能通过话题传得更广更远”,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他表扬该生:“你的语言多么精炼啊!”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课堂的独特魅力。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