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财富管理师|新时代的“耕读传家”——保险金信托的底层逻辑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伴随着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日趋完善,这段俗语已令人耳熟能详,而如今的保险金信托用相同的底层逻辑,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耕读传家”的广博精微。

01 耕读家庭的竞争优势
从表面理解,“耕读”常被误读为“白天耕作田地,夜晚挑灯读书”的情境。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科举制度的激烈竞争,不难理解,若一个人白天辛苦劳作,夜晚又因缺乏休息而不得不夜读,这样的自耕农子弟在考取功名上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真正有能力践行“耕读”策略的家庭,往往属于地主阶层。他们拥有足够的土地,可以通过雇佣低廉劳动力或出租土地给佃农来确保收入,使得家族成员无需亲自参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也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家族的年轻一代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为未来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那些必须亲自下田劳作的自耕农家庭,地主家庭的子弟在学业上的成功概率显然要高得多。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便是一个典型的耕读子弟成材的例子。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和物质上的支持。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拥有一块能够稳定提供生活所需资源的田地。在今天,这可以被理解为“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它是实现耕读生活、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
02 《红楼梦》中的耕读传家
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则更为清晰地揭示了耕读传家的精髓所在。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描写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百余字内容,记录了封建社会顶级豪门在财富传承问题上的理论基础与执行方案。
在制定家族长期规划时,秦氏认为,应“……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置“田庄房舍地亩”、设“家塾”,是为败落时子孙回家“读书务农”做准备,后续家族中如有人考取功名,则整个家族便有机会东山再起了。这个构建耕读结构的执行方案很好理解,但说到用于传承,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需要另行剖析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