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财富管理|2023年,高净值人群对资产配置需“稳”字当头!

近期,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2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重点描绘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最新画像。
报告显示,2022年,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316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183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01万亿人民币,2020-2022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0%。预计未来两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和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以约11%和12%的复合增速继续增长。
高净值人群中,互联网造富神话正在逐渐消失,新贵们身价因互联网等行业市值波动而较2021年缩减,其中新经济创富一代企业家和董监高占总样本的比例均由10%降至7%。创富一代与董监高合计人群占比由2021年的41%降至2023年的34%。
高净值人群对于财富的态度从渴求“一夜暴富”逐渐转向“稳字当头”,将财富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持自己“阶层”地位上,更加侧重安全、稳健的金融产品。

01.资产配置“稳”字当头
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在金融需求上突出稳字当头,对安全、稳健产品需求的提及率超过以往各项个人需求。
将近六成的高净值人群认为持有「安全稳健的产品」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相较于两年前的五成提及率创下新高。
因此在投资表现上,高净值人群延续稳健保守的风格。
1)增持现金资产:报告表示,2020-2022年个人可投资资产中,持有现金及存款年复合增速为11%,为近五年高位。
高净值人群选择持有现金或者大额存单,说明风险偏好降低,避险情绪有所增加。
2)投资性的房产配置下滑:投资性房产增速从14%下降到3%,未来预期增速也是3%。
这也就意味着,高净值人群认大多对于房地产投资持谨慎态度,为未来购置房产主要目的为置业升级和财富保值,而非财富增值。
这一现象通过高净值人群的房产配置思路也可以得到印证:近半数考虑高档小区(包括大平层)作为投资对象,随后是学区房、豪宅/别墅,提及率各约20%。
叠加全国范围内推行“认房不认贷”,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会对低线城市产生“虹吸效应”,未来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才有投资价值。
3)资本市场配置短期下滑,但长期看好:2022年,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A股市场出现明显调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15.1%,导致股票投资出现负增长。
随着国内防疫政策优化及经济复苏动力提升,A股企业营收和盈利有望开启上行周期。同时,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资本市场活力有望得以进一步释放。
因此,高净值人群对未来资本市场投资保持乐观,预期增速是各类资产中最高的,并且更倾向于私募而非公募产品。
因为相较公募而言,私募的投资范围更为广泛,投资限制更小,投资种类更多,可使用的衍生品工具更多,更加符合高净值人群对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
4)私募股权投资:2021年全国投资交易额创10年新高,交易估值倍数连年上升。2021年募资额相较2020年增长约10%,半导体、软件/SaaS和人工智能以及医药和生物科技是最活跃的投资领域。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回暖,私募股权市场有望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