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持续发烧时补充津液的食疗方

(2019-07-09 09:50:46)
标签:

妙手莲华

健康

育儿

美食

分类: 育儿妙招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55d377d0ff73ea1d31242d9330c5efe0-sz_42350.jpg


当孩子持续发烧时,最怕的就是把津液给烧干了。


津液是什么?


就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可以营养和润泽体内组织器官,简单来说是被身体吸收利用,可以用作支撑身体循环的液体。


如果孩子发烧时津液不足,就像把没水的壶放在火上干烧,那就危险了。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c646b132b06e111a00c278fca8f0b239-sz_26505.jpg


所以,发烧的时候,尤其是发烧时间持续比较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补充津液!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多给孩子喝些水就行了。但是,普通的水并不能快速转换为津液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推荐三款补充津液的食疗方,能够让身体迅速补充津液,减短病程。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6b560470cf63fe4b1ad9085540d03063-sz_4227.jpg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6abe87e9b038a37255ece46994f1c649-sz_28303.jpg


用大米煮汤,取上层的液体即可。

 

大米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的米汤更有补津液之效,著名经方家陈修园说过整部《伤寒论》,概括起来有六个字:保胃气,存津液。由此可见小小的米汤,竟抓住了《伤寒论》的精髓之处,实则是药汤!


而且相对来说,大米汤比小米汤更为清淡,容易被脾胃运化,所以更适合病中服用。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f09e1feb0d507c2511c39eac5faf64ef-sz_3375.jpg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1f0161b7e91b26026807e5ea74d7fcde-sz_24022.jpg


盐和糖都是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行正常消耗的一种物质,盐糖水可以快速地被人体所吸收,及时补充需要的能量。


盐水还可以帮助保持大便的通畅,糖水可以帮助润肺。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cbc091fa873b3e5d39637cfe579d926b-sz_21073.jpg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4ef4fe8c5248c61cc4c12a2ba186d401-sz_42778.jpg


就是我们常说的酸梅汤,适用于由于冬夏津液短少引起的突发发热,比如夏天人体出汗太多,就会导致津液不足,引发外邪入侵导致的发热。


这时孩子的症状是尿量少、黄,绝对不是清长的。还会突然发热,嗓子疼。并且之前没有留清鼻涕、怕冷等外寒症状。


这时可以用乌梅白糖水来给孩子调理,津液属阴,乌梅是酸的,糖是甜的,中医就用甘酸化阴的方法,能够迅速把液体转化为津液。

 

但是孩子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就不适用这个方法了。因为外感的风寒需要发散出去,但乌梅有收敛的作用,所以不合适。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7468d51285f20eb1df61a9dd7ea4a5a6-sz_27887.jpg

大米汤和糖盐水不但适用于发烧,也适合突然失去大量津液的情况,如呕吐、腹泻、中暑脱水、出大汗等。


对于急性腹泻,可以用500毫升大米汤+1.75克细盐,频频饮用,既能有效补充津液又能缓解腹泻。


注意事项:


1、以上三种汤均要在37度以上才可饮用,低于这个温度,就会消耗脾阳,引起脾胃不适。


2、一次饮用的量不应超过200毫升,两次饮水至少间隔15分钟。另外饮用速度要慢,不可过猛,第一口水漱口之后吐出。之后每喝一口水都应该在口腔内轻漱几秒后再缓慢喝下。这样做不但可以很快就能解渴,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自身的饮水量。



近期导读:




http://img.xiumi.us/xmi/ua/tWpI/i/8fdf0f60db6b91c82c031431b45e071d-sz_43399.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