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2021-06-30 08:08:08)
标签:

风景

摄影

写景

游记

杂谈

分类: 旅行影迹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日土县著名之处除了班公措便是岩画了,结束了班公措的行程后,按照攻略资料上的提示,渴望一见日土岩画。其实最容易找到的日土岩画,也称日姆栋岩画,就在G219公路日松乡政府所在地东南一带,坐在汽车里就能看见。公路两边的山壁上有不少太阳、月亮的徽记,而且多数是动物形象,刻画比较精美,装饰意味很强。随着时光的流逝和人们信仰的变迁,石壁上的岩画在原始的图案上又加上了很多如六字真言等近代或当代人刻画上去的现代作品。我爬上去拍照,把能拍的岩画都挨个拍了特写。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日姆栋岩画内容比较丰富,单个图像以动物为主,其种类包括耗牛、羊、鹿、豹、骆驼、鹰、马、狗等,岩画中人物形象有狩猎者、舞者、牧者及骑者等,自然物图像有太阳、植物等。画面中有豹逐鹿的动物生活场面,画中有几只公鹿被豹追赶,公鹿回首状,刻画十分精心,鹿角富于变化,身体的纹饰有所不同。身后的豹卷尾飞奔,直扑鹿群,豹身也有装饰纹样,表现了创造者极高的造型能力和技巧。遗憾的是部分画面已被现代的六字真言所遮蔽,还有许多风化剥脱,从岩画的凿刻手法看,有的是整个画面由敲凿出的密集小点构成,有的是小点连成线构成,像简笔画,有的是磨刻的线条成画。岩画在图形、刻画上手法都不一样,装饰性更强些,可能不属同一时期的作品。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附近,多玛曲由东向西流入班公措,沿着河谷山沟由西往东溯源而上,南岸山脚有一个土债石山洞,名叫顶琼拉康,当地人称为神仙洞。山洞高和宽各有三四米左右,顶部和四周的土破石墙是经过粉刷的,顶壁和墙壁上画满了壁画。这个山洞的壁画内容有反映佛教的,也有反映苯教和早期原始祭祀,甚至生殖器崇拜的。壁画已有较重的烟熏和驳蚀,大致尚能辨认,墙壁上主要画的是坛城,洞门左右两侧有较大的菩萨像。顶部中心是个莲花瓣,莲花四周都是列队排阵的小圆佛像。坛城四角配着人物画像,有阿里地区的舞蹈形象,有戴大圆白礼帽的男人和佩戴头饰的女人形象。洞门左侧墙上有五六个地狱饿煞鬼的变形裸体人像。此外还有表现地狱场景和生殖崇拜的图画。而乌江岩画群远离村庄和人群,处于又高峻又偏远的山峰下,只有少数游牧的牧民能路过此处,更有研究价值。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离开顶琼拉康往上走,在一条山谷中,有几个突兀竖立、犹如被削平的岩石,岩石上刻有岩画。岩画内容有鹿、耗牛、羊、马、狼、狗等动物,更多的是人物形象;有柱着拐杖、自背东西的运输队伍,他们沿着几条山路行进攀登,因为画的是侧面,他们只有一只腿脚。还有被一群人簇拥着的骑马、骑牛的人,有弯弓搭箭打猎的人,有驾着二牛抬杠耕地的,有两人手持大盾牌对打的,有两人拉着两条线纺织的,还有一男一女恋爱欢舞的……这个岩画群中共有动物和人物画几百个以上。这数百个画面上没有一点佛教影响的痕迹,估计乌江岩画群制作的时间很早,应该是吐蕃王朝时期的先民们陆续敲刻创作而成的。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塔康巴岩画位于日土县乌江村境内,在那布龙地点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岩画发现地为一条近东西向的山谷,谷地南北两侧山体露有硅质岩,岩画分布在北侧的岩石节理面上,刻有岩画的岩面均朝南,表面粗糙,呈褐色。画面中以人物形象为主,包括有狩猎者、牧者、武士、行走人、舞者及可能是巫师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人兽一体的神灵形象。大部分保存较好,仅有少数图像模糊。塔康巴地点岩画的内容十分丰富,画面图案的内在联系相对较强,在造型技法上个表现风格上都颇具特色,从对个体形象的刻画看,较为注重的是各类人物形象,而对动物的刻画则显得简略。对人物的刻画除在体型姿态上各有不同,服饰亦有所别,说明岩画创造者不仅对不同人群的特征有所观察,还能够通过主观认识去予以表现,从而使得塔康巴岩画具有浓烈的社会生活色彩。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日土岩画具有高原原始宗教的很多特征。日月崇拜、生殖崇拜、动物崇拜等神灵崇拜的图像在日土岩画中十分常见,而在那些身形特异、身首披挂羽饰、手持圆鼓的巫师身上,很容易联想到苯教的早期形态。在岩画动物的鹿、鹰、牦牛的神格化、装饰化等表现手法上,则与中亚草原文化的动物风格相当接近。岩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阿里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有过鹿、老虎、豹子等珍惜野生动物的历史,当地牧民认为岩画是鬼神所绘制。其实它们全是阿里先民的杰作,几处岩画大部分为吐蕃早期金属时代的岩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班公湖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生动场面。虽然线条十分粗糙,造型显得呆板,但稚实古朴,很有旅游和观赏价值。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圣地孤旅(三十八)遗存在“世界屋脊”崖壁上的艺术


       岩画是人类原始时代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没有阶级,在这时期出现的艺术,以其特有的风格富有魅力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虽然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幼稚和粗糙的痕迹,但却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朴素的和富于幻想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具有不可为后世任何卓越的艺术品所代替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阿里岩画,制作手法以凿刻为主,有少量的赭色涂绘,岩画的表现题材和艺术风格更接近我国北方岩画传统。西部又以日土县境内的岩画点最为密集,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西藏高原连接克什米尔、中亚以及我国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

20216月脱稿于狮泉河镇噶尔象雄大酒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