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福州闹市区一隅的纵横坊巷,但见幽深的小路,白墙灰瓦,亭阁相间,直面给你的是一份历史的宁静和淡远,仿佛有了历史的穿越感。徜徉其间,人的心灵飘飘渺渺,从今走到了古,又从古走回了今。一条条小巷、一户户人家、一扇扇大门,林则徐,沈葆帧,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郁达夫,一个又一个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实地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富有传奇的地方,百年古街,千年巷陌,古风遗韵,历史在这里静静地浓缩和诉说。行走在斑驳的坊巷,轻叩微澜的石板路,那一砖一瓦一木的古朴,指引我寻找归于宁静的古宅老街。





漫步坊巷,古建筑高低起伏,各个院落的民宅沿袭了分段筑墙传统,高、厚的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成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马鞍墙可远观,可府瞰、更可近赏,从远方看去,在一排排相互连接的灰墙黛瓦间,马鞍墙是各家各户的分界线。从高处鸟瞰,曲线形连绵不断的马鞍墙,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近观,马鞍墙就像一条飞龙,上墙的天际轮廓线其实就是龙脊,脊背上的青瓦就是龙鳞,而马鞍墙的翘角就像是凤尾。起伏飘逸的曲线映照出人文情怀,绚丽多彩的墙头艺术蕴涵着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区域民俗的文化。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勾画出千姿百态、优美动人的天际线,表达着人们对吉祥的祈求夙愿。马鞍墙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成为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坊巷民居的马鞍墙多是砖砌或土筑,山墙的顶部作成倒弯弓形的短墙,这短墙连接着前后两个倒弯弓形的墙顶,随着屋顶的坡度向下斜去,一波三折,像三张对着天空射大雕的弯弓,使整座房屋显得生动而舒展,形成旧式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坊巷的马鞍墙有别于马头墙,马头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鞍墙是流行于福州地区建筑风格。其作用一是分割围墙界面、围合庭院,二是御风防火,三是祈福镇邪。马鞍墙最精致之处要走到院落内才能一览其芳华,而它的灵魂则体现在它墙檐下的壁面。壁面上展现的是灰塑的人物故事,它的内容多取材于住宅祖先的事迹或民间流传的忠孝节义的故事等。彩绘与灰塑的结合更加突出白墙青瓦的淡雅,将千年以来“东南巨丽”的积淀化为那檐下的蜿蜒线条,体现了闽都文化的特色内涵,有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





坊巷民居弓形和凹形的马鞍墙有时并存于一宅,弓形的马鞍墙是在砖砌山墙上作成倒弯弓形,脊顶作成水平短墙与倒弯形前后相连。脊背为青灰抹平,向下斜坡,墙头一般覆盖三层瓦片,在脊角雕成图案花纹,两坡角向上翘起,翘角下方做几层退进的线脚十分秀丽。凹形的马鞍墙,两墙上以片瓦分层铺砌,最高一层做脊背,整个造型自由而舒展。马鞍墙的翘角处,正面是狮子头的形象,而且具有西方文化的造型特点。这种图案还是神庙、宫殿和坟墓象征性的守卫者,
它们的凶狠和残忍能使邪恶势力不敢靠近。在马鞍墙翘角下面经常看到麒麟或四灵兽的形象,这些怪兽的出现主要是人们因为惧怕而转为崇拜它们,其目的是祈求得到它们的保护。马鞍墙凹形的脊背翘出两角与顶端的翘角遥相呼应,造成视觉上振翅欲飞的动感,显得生气勃勃,使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鞍墙,而有了动态的生机和美感。它任凭城市的喧嚣,静静地伫立坊巷,匆匆的脚步路过,只不经意间一瞥,就有了驻足观赏的欲望。





坊巷里的马鞍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其审美形式的背后,蕴涵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区域的姐妹文化。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外,还隐藏着吉祥的祈求夙愿。吉祥文化是人们在面对死亡、痛苦、灾难等现象时,用形象和色彩构成艺术语言消灾祈福,人们看到结满种子的果实,就会联想到丰收、多产、幸福等象征意义,把它做成一种图形或事物,就成为具有巫术性的祈愿对象。对于无法预料的种种灾难和不幸,认为是现实中没有见过的怪兽引起的,因而创造出形态奇异的幻兽,如龙、凤、麒麟、半狮半鹫等怪兽,来作为辟邪之物。




我站在坊巷青石小道上,环看四周,看不到古代文治武功的辉煌遗迹,也没有历代古都沧海桑田的命运历程,更没有金戈铁马的浩然传奇。从如今保留的坊巷中,你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历史的悄然演绎与无意的变化,平静有序,和谐相安。不知为何随着年纪渐长对那些古旧的建筑,斑驳的残墙断垣有着莫名其妙的喜欢,儿时读历史只为了应付考试,现在读历史却是因为历史能告诉我很多过去,也在为我们预示着可能的未来,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的故事,智慧和思考可以让我们去体会,去感受。就像这些古建筑,每一处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而你我所读的相似却又不同。漫步坊巷,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还没有看清它的脸庞,也没有弄清它存在的意义,不经意转身回眸,却发现那是一个绚丽的风景,坊巷里的古建筑,古民居,还有代代传承的那乡音古韵,一个悠远的历史,行摄中陶然忘忧。回眸坊巷,行走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
2019年10月脱稿于福州市闽江饭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