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2019-07-10 05:58:18)
标签:

风景

摄影

写景

游记

杂谈

分类: 旅行影迹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沿着昌江水,踏着高岭土,透过镜头,上溯千年古镇景德镇的文化源头。古窑民俗博览区坐落在西郊苍松翠柏山林中,黛瓦粉墙、翘檐飞角的仿古门楼映衬着远处朦胧的山色。进入景区,幽深的小道连接着古窑房、古作坊、博雅苑、风火仙师庙、陶人画坊等仿古建筑;园内寥无游人,显得有些肃穆、晦暗和空荡。沿着平平仄仄的窑间小道,走进历史的深处,沉浸在千年尘封的梦乡,陶醉在泥与火的艺术结合出神入化中。景区里幽静的竹林,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青花瓷;镶嵌着精美绝伦的艺术瓷与曰用瓷,让人目不瑕接,享受着优美的视觉盛宴。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作坊均为仿明清时代建筑,分为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以四合封闭式建筑为主体,一栋正间配以廒间和泥房;正间面南背北,由东向西依次拉坯、利坯、施釉、釉下彩绘等操作场所,形成了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仿古胚房充分展示着明清时期手工制瓷的工艺流程,手工艺人们身着印有青花的米色衣裳,沾满泥土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旋转着土胚,手法娴熟而细致,似是对待刚出生的孩儿,揉捏有度,小心翼翼。他们手上的雕花刀婉转有力,遒劲沧桑,雕镂出旧梦里似曾相识的花样;纤细沉韵的画笔,笔锋由浓转淡,勾勒于青花素胚上;釉色渲染的图案娓娓道来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窑火的明灭闪烁着旧时人们眼里的星子;是那种热切的期望,也闪烁着手工艺人们手绘时眼里的温柔与波澜,是那种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爱意。作坊内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制瓷传承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完美的演绎着拉坯、印坯、利坯、画胚、施釉等繁复的程序,艺人们娴熟的技艺令人惊叹,再回头看看艺人们处变不惊,旁若无人的神态更添一份敬意。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仿古胚房里一群手工艺人倔强的身影,用勤劳和智慧,从泥土中提炼精华,从水中吸收灵性;从木中萃取芬芳,从炉火中完成蜕变;最终发出清脆的金石之音,孕育出永恒不朽的陶瓷艺术。他们坚守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坚持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线,穷尽毕生之力将这门伟大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他们而言,陶瓷已经不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全身心地投入到拉坯、利坯、画坯、瓷上画等一系列的工序中。只见他们脚下用木棒拨动着圆盘辘轳车,没有电力,盘子只靠惯性飞速运转。瓷泥放在飞旋的辘轳车中央,手随泥转,泥随手变,随着它的转动,艺人们揉捏着,用双手完成简单的造型,一块块泥土在他的手下鬼使神差般变成了泥碗、泥瓶,做好的泥坯放在院落中间的木架上阴干。晾干的碗坯,进入下一道工序——利坯,用特制的小刀在转动的圆盘上修理碗的底部。接下来,一旁的描绘女工在泥坯上专心致致、仔仔细细地描绘着各种图案线条,她们的脸几乎贴近着瓷瓶半成品,神情专注、一笔一画手地慢慢勾勒着。据介绍,这只是瓷器制作中最基本的三道工序,而每一件工艺瓷器的完成,从选料揉泥到烧制完成,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古窑作坊虽然只展示了其中三个过程,但瓷器制作的复杂精细由此可见一般。手工艺人们似乎在虔诚地进行着古老的仪式,匠心独妙,技艺高超,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走进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景德镇清代镇窑,我被一股阴凉之气,一种古老气息所镇住;窑房内一根根粗壮歪斜的木头柱子,自然粗糙,仿佛种在地上一般,好像还是在生长的树,但它已经立在这里二百多年。走到里面最核心的窑炉前,朝里张望,看见那高得有些幽深神秘的窑炉顶棚,这高大幽深而陌生的窑炉仿佛变成一条时间隧道,让我恍惚之间好像触摸到了一点陶瓷的神韵。景德镇传统窑炉,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温度可高达千度以上,因其极少含硫磺,适宜烧还原焰,是适应制瓷原料、也是烧制瓷器精品的最理想的燃料。古窖旁边有一座用松树劈成的柴堆,窑工们将其垒成一间长约十几米,宽约五、六米,高约三、四米的柴屋;柴屋的下部,由松木搭成通风通道,据说是为了防止松木柴屋的自燃。一件件作品,历经这熊熊窑火方能成就;神器出窑,让世人惊叹;金木水火土,隐含着中国瓷器的大智慧。过去,每烧一窖瓷,就要用掉一个柴屋的松木。现在烧瓷已用电、气作燃料,柴屋只是作为历史的陈迹,供游人一睹旧时古窑的风貌。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红土情(二十八)古窑里的瓷光坯影

 

       我踟躇其间,回首望去,昌江水蜿蜒而过,高岭土细腻而白,群山环抱,松树林立;景区之中的古窑肃穆幽寂,它似在倾诉着历史的沧桑,向人们昭示着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一千多年以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其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可以说,无论是色泽温婉的影青、雅素共赏的青花、明净剔透的玲珑瓷、古朴清丽的粉彩,还是一款万紫千红颜色釉,都无时不在诠释着一种大美无言的意境,讲述着一段殷实厚重的人文,写意一处引人入胜的美景或遥赠一页虔诚满满的祝福。穿行于古韵流芳的古窑民俗博览区,无论是一株苍翠欲滴的香樟、一处挺拔伟岸的仿古牌楼、一缕缓缓升起的袅袅窑烟,还是一垛用碎瓷片磊起来的破旧围墙,他们都是穿越时空的证者,时刻静静注视着这座城市的过往,哪怕早已物是人非。

       20194月脱稿于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改编、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