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2018-01-24 06:18:18)
标签:

摄影

散文

游记

分类: 怀乡之情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族生活的标志, 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记忆的符号,对于我来说,只需轻轻的一抬脚,就可叩开记忆之门,踏入草原的历史。回到了草原,自然不能不去造访蒙古包,那是大草原这幅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雪原上,蒙古包红色的木门上画着云子绿图案,包顶冒着缕缕炊烟。白毡、黑毡的蒙古包前立着高高的苏力德。间或见到牧民出出进进,他们身穿鲜艳的皮制蒙古袍,红缎子、绿缎子、蓝缎子面的蒙古袍穿在他们身上,成了白雪上的奇葩。牧民们骑在马上,马趟着没膝的雪往前,马脖子绷着劲儿向前耸动。他们戴着蓬松的皮帽子在马上交谈,让人觉得很骄傲。在冰雪里不缩头缩脑的人仿佛都有坚毅的品格,但穿得要足够厚。牧民们的红脸膛带着点浅浅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好像是秋天大笑的余裕,或者说笑容藏在牧民脸上皱纹里的笑。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风是硬的,刮在脸上、耳朵上、鼻子上,都是硬生生的疼,清冽的疼。一旦走进牧民的蒙古包,一切疼痛都化解了。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是一种便于携带的毡帐,能伸缩的墙和能收起来的顶,加上牛羊毛擀成的毡子,就是一户人家。蒙古牧民至今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无定居房屋,靠蒙古包栖身。在牧区,保持民族风格的蒙古包,其构造极其简单,牧民们在草原上选好一块平整的开阔地,用石块垒起一层圆形房基,把事先用桦木杆和皮毛绳串联成的木杆片围成墙壁,在朝南的方向留个屋门,屋顶呈斜坡状,蒙古包顶中心开一个圆形天窗,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毡帐的框架外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漂亮的蒙古包就轻而易举地落成了。毡包有大有小,其共同点是适合草原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圆的包顶。由于仿照白云的颜色,才用洁白的羊毛制成,这就是蒙古包。这些体现了蒙古人工程建筑智慧和技巧的历史产物,铭记和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早晨,我踩着霞光,走进白色的蒙古包,主人是一对六十开外的蒙古族夫妇,老人显然很高兴。迎面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他用很威严的目光看着我,这位曾使世界心惊胆颤,令地球发抖的人,至今还在保佑着他的子孙们,高举着民族的大旗。我在外面看到他有两辆很新的摩托车,在一个蒙古包里,摆满了冰箱、冰柜、电视机等一些家用电器,还有缝纫机,蒙古包里还挂着两部手机。我走进主人家的主卧,发现牧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抬高了的地面上铺设地热木地板,主卧中有电脑、吉他、马鞍等,还有WIFI。在网络方面,不得不赞,这比起诸多城市里的宾馆都来得更与时俱进。蒙古包中央是炉灶,门正面边上放置一张长方矮桌,衣箱等主要家具搁在右边,在四周铺了一圈毛毡和牛羊皮,而在炉灶旁的大块地面仍袒露着原来的草地。这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听说现在多数牧民在城里都买了房子,但逢年过节或是夏天,还是愿意到草原上住进蒙古包里。早餐开始了,女主人灵巧的双手,把砖茶放在木碗里捣碎,加水在大铜壶里煎熬。一会儿,茶水卷着茶沫,翻着暗紫色的浪花,哗哗地响起来。舀起一瓢洁白鲜美的牛奶,哗的一声,倒进铜壶。片刻,奶茶沸腾了,一阵深纯绵厚的芳香顿时溢满了蒙古包。主人请我坐至蒙古包中最尊贵的位置,用茶、点心、奶制品等款待。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走进蒙古包,无论是这熟悉的环境、还是那热情好客的主人都给我一种家的温心。让人放松心情,忘却烦恼与压力,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眼前的美景中,亲身感受牧民的纯朴生活。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牧歌,抬头试数点点繁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将我从喧嚣带入前所未有的宁静中去,体会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的回归所带来的诗意和美丽。这里是他们的冬季牧场,再过些日子就要回定居点了。现代的文明已经悄悄走进游牧文化,习惯于流动的蒙古族更多的还是使用传统的蒙古毡包。我闻到了旁边旧蒙古包飘来的阵阵肉香,马桩那儿已拴了一大群马匹;牧民们在汲水、饮马,太阳光又挤破了天上的乌云,投泻在喜气洋洋的牧场上。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寻踪觅迹大汗路(十)饱蘸深情的蒙古包

       相传蒙古包的造型是受到蜜蜂营造蜂房的启示,这是否史实,无从考究。但就其科学和实用意义上讲,则大有学问。圆形的蒙古包在地势开阔的草原上,可以对无遮无挡的大风起到最好的缓冲作用;门朝南开,冬季可以挡住西北风;斜坡屋顶,夏季不存雨水;包顶的天窗,既可通风,又能出烟。炎热的夏季,打开包门,再卷起包房周围的毡角,闷热的蒙古包内顿时八面来风,凉爽宜人。虽构造简单,却优点颇多,堪称民族建筑史上独具一格的杰作。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虽有诸多优点,但是窗子少,屋内昏暗,面积小,仅可容身。蒙古人游牧生活习惯逐步改变,蒙古包固有的优势逐渐缩小。长足进入现代化生活的蒙古族人民,像喜爱新潮时装一样,终于越来越多地选择了砖瓦房乃至楼房。作为民族历史的产物和蒙古人智慧的结晶,就是有一天蒙古包被草原现代化建筑完全取代了,它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也将永载史册。

                                                                       2018年元月3日脱稿于锡林浩特元和建国饭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