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敦煌市西行至阳关途中,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一段陡然沉降的断崖,中间有一条枯瘦的流水,沙漠被河水撕开一条豁口。从沙原上拾级而下,大约有二十多米深,我们来到凹陷的绿洲之上。狭长的山谷中,有数十棵参天的古木,也有大约百多亩的绿莹莹的湿地。刚刚还被沙漠压迫得心情沮丧的我,顿时心旷神怡。西千佛洞竟仿佛是在一个大沙坑中,假如你是站在上面的戈壁,绝对不会想到崖体下面隐藏着如此美丽的风景。这里比莫高窟更加清幽、更加静谧,到处都是绿意盎然,树木葱茏,形态各异,花草多样,各显芬芳。这里有几十年的白杨,也有几百年的榆树、柳树,有清香的酸枣花气,也有无名草的清秀。若不是事先已知这里被茫茫戈壁所包裹,简直会以为是到了人间仙境。洞窟脚下,党河水川流不息,灌溉着敦煌的肥沃土地;洞窟前,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由于河水冲刷、岸崖崩塌,许多洞窟只剩后半部分。



西千佛洞规模虽然很小,但风光绮丽,环境幽雅。当你从烈日炎炎、热浪蒸腾的戈壁滩来到洞窟脚下,一棵百年老柳树盘根错节,郁郁葱葱,浓荫蔽日,像把巨伞,遮在你的头顶,使你顿感凉风扑面,清凉爽快。这里白杨参天,松柏苍翠,桃红柳绿,如同世外桃源。党河古道虽已干涸,但一条晶莹清澈的涓涓小溪,叮叮咚咚,在窟前缠绵而去,好像为古老的石窟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不禁使人飘然欲醉,心旷神怡。在遥远的西汉,这里就是一座连接敦煌与阳关的驿站。自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便在这座驿站前穿过。由于驿站的建立,这一小片绿洲成了贾商向往的栖息地,来往的人多了,驿站便成为一个小小的集镇。当印度佛教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时候,这里成为僧人们落脚的驿站。印度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从凿窟造像开始,西千佛洞的造像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



西千佛洞窟凿建于党河戈壁沙碛冲刷而成的河谷崖壁上,相比于莫高窟,这条河谷太小,它无法容纳成片的建筑与宏大的石窟。河谷两侧,北侧属于流动沙层无法雕琢,南侧的沙砾岩虽然石质不好,但尚可开凿。自汉代到西夏一千余年间,这里先后开凿了百余座洞窟,由于沙砾岩易于风化和坍塌,现存只剩下十几个洞窟。西千佛洞虽然作为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但同莫高窟一样,为了保护洞窟免受更多的人为侵蚀,而采取轮流开放的方法。



西千佛洞窟的内容和莫高窟大体相仿,但也有个别地方不同,在莫高窟每一个洞窟的壁画只属于一个朝代,但在这里,一个洞窟里可能存在着唐、宋、西夏等不同朝代的壁画内容,对于研究美术的人来说,这里更容易将各朝代的壁画加以比较,更容易领会到各朝代壁画色彩的特点以及转变的过程。洞窟形制与莫高窟同期洞窟基本相同,洞窟的塑像虽经清代和民国时期多次重修或新塑,但亦有保留原塑风貌者。以北魏晚期第五窟中心柱正面龛内的佛像最具特色,其头部虽毁,膝和胸也多有残损,但其纯熟练达的塑造技巧和优美的造形,隽秀而庄严肃穆的神态,典型的秀骨清像,不失为北魏佳作。



西千佛洞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洞窟重修的情况比较普遍,但还是保留下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原窟。以西魏第九窟为例,北周、隋、唐、回鹘乃至清代都进行了局部重修,但在中心柱和四壁仍有不少西魏原作。塔柱东向面龛楣上的说法图造型精致、色彩清爽、意境高雅,并有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的题记。北壁回鹘时期所绘涅槃变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北魏第七窟中心柱南向龛内的残佛像可清楚得看出塑像的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壁画中的飞天、供养菩萨等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周第十二窟的彩塑立佛及北朝晚期流行的长卷或构图的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吐蕃时期第十六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迦陵频迦、胡旋舞窟顶南披上的说法图、千佛等,都绘制得十分精美。特别是北周第十二窟的“劳度叉斗圣变”,是这一题材在敦煌诸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画面。石窟内艳丽夺目的壁画、妙趣横生的故事、神态逼真的佛像,更给这世外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这块佛教圣地溢彩生辉,引人人胜。



西千佛洞是敦惶佛教艺术体系的组成部分。现存北魏至宋代十几个洞窟。其中一至三窟为唐代窟,四至八窟为魏代窟,十六窟为晚唐窟,其他洞窟因风化模糊,时代难以辨认。洞窟形制及壁画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同时作品相同。西千佛洞的创建年代至少与莫高窟为同一时期。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眩子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体现出它的独特艺术价值。



西千佛洞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损失惨重。据介绍,直到80年代初,这里依然荒凉破败,有的洞窟摇摇欲坠,随时都会坍榻,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关注下,对洞窟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加固,使面临崩塌的崖体和洞窟稳固坚定,使古老的石窟焕发了青春,精美的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成为游人在敦煌至阳关旅游线上重要的参观内容。西千佛洞游人甚少,但沙蚀与风化从未停止。如果不是近几十年加意保护,恐怕早已塌陷泯灭了。从洞窟中走出来,在千年古树下徘徊,我在想,在历史中产生的,必归寂于历史,西千佛洞究竟还能保护多久?这不但要看人为的努力,还要看自然环境的演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