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经洞前的沉思

(2017-08-15 06:18:18)
标签:

甘肃

旅游

摄影

杂谈

分类: 旅行影迹

藏经洞前的沉思

       在圣莫高窟,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16窟,这是一个凿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洞窟 ,是一个永远的疼痛。在16号洞入口通道的旁边,有一个小门,这就是17号洞,第17窟是第16窟甬道中废弃的耳室,只有几平方米大,即著名的敦煌藏经洞了。在莫高窟大大小小近五百个石窟中,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数这窟中之窟了。走进藏经洞 ,远道而来的我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这是一个典型的洞窟,洞内底为四棱柱体,接着是一个四棱台,顶部藻井又是一个小棱台。洞壁、藻井全是彩色壁画,壁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因为洞内没有灯光,也没有时间细看。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这个尘封了千年的艺术宝库,从被王圆箓和他的杨姓弟子在一个晚上打开后,这个小小的耳室中竟然一下子出土了自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珍贵文物五万多件,其中有大量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文史典籍、绢画、法器等,内容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全部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与商周甲骨文,战国、秦、汉、魏、晋简牍及明清内府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从此敦煌的命运被改写,一个埋藏在地下900余年的奇迹就这样公之于世了。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王道士用枯瘦的双手打开了一个轰动世界的门,它的发现曾震惊了西方世界。当时,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正处在自身难保的多事时节,一个文化无多的道士掌握着一批无价的国宝,其命运只能是走向悲惨!此后的几十年里,英、法、日、俄、美等列强的冒险家、考察者闻声赶到,蜂拥而至。由于当时晚清政府的没落、腐朽、腐败无能,国人的愚昧、麻木,这些有着如同狗一般灵敏嗅觉的文化强盗,明偷暗劫,车载畜驮,不用吹灰之力便盗走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引起了世界文化界的轰动。不久,藏经洞中发现之佳品,不是流入异国,便是秘藏于私家。如此明火执仗的劫掠,是敦煌的耻辱,也是整个炎黄子孙的耻辱。莫高窟在流血!整个中国在流血!敦煌演变成为近代中国一部伤心史。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我伫立在藏经洞的门口,里面却黑乎乎的空无一物,这个小小的藏经洞既是我们民族辉煌文化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屈辱的象征。空空荡荡的壁上,如同一种隐秘的存在,散发出吸人魂魄的力量。现在凡是到莫高窟参观的人,无一不去瞻仰一下这个空无一物的小洞窟。此时,我想起了当时一位急于想取得英国国籍的匈牙利人奥莱尔·斯坦因,他曾二度来到敦煌,与王道士大谈唐玄奘,以此骗得了王道士的好感,仅以200多两白银便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藏经洞四分之一即一万多件的宝藏;想起一名叫伯希和的法国汉学家,他借着微弱的烛光,在洞中将两万卷遗书全部浏览,并以500两白银从王道士手中盗取了敦煌遗书中最有价值的6000余件精品宝藏;想起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了26块莫高窟壁画;想起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俄国东方学家、佛学家奥尔登堡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他们不仅盗走了敦煌大量的经卷、壁画,还在莫高窟生火做饭,毁坏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使古老的东方文化遭受了莫大的蹂躏和摧残,给敦煌这一著名的佛教胜地留下了永远无法抚慰的创伤。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对于藏经洞的故事我倒不是十分感兴趣,唯一让我好奇的是洞中那幅唐代近侍女壁画,我知道,那是敦煌壁画人像作品的杰作,我透过狭窄的洞口,借着昏黄的手电光线,凝视起那幅近侍女壁画,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幅实景敦煌壁画,以至于我感觉到自己的手都有点颤抖了。也许是光线的关系,眼前的近侍女色彩非常暗淡,然而线条却依然十分清晰,人物的面貌神情也是栩栩如生,丰腴的体态表明这是一幅典型的唐代侍女图。我知道,这幅近侍女之所以在莫高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她自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她是藏经洞被盗的唯一见证人!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藏经洞前的沉思

       面对着这座曾被各国列强掠夺得满目疮痍的文化宝库,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起来,甚至慢慢地涌起一腔愤怒,这是一段让人痛心疾首的历史。莫高窟,我无力用我手中艰涩的笔再为你写下些什么了,当一件事物美到极至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了。当一件事物沉重到顶点时,任何的行动都搬不动它了。尤其在你绚烂的色彩和精湛的艺术面前,我还是静默吧。
    
夕阳西下。窟前宕泉河对岸,起伏不平而热浪翻腾的戈壁滩上,立着三、四个塔状的建筑,十分显眼。我慢慢走去,原来是几座僧人的圆寂塔,其中一个葬着王道士的遗骨,走近去看,居然保存得相当不错。墓塔呈圆形,状似葫芦,外敷白色,塔身上还镶嵌了后人纪念他的碑文。看了很久,几乎是凝视着的,晚风中,王道士塔孤零零地立在场边,王道士如果有灵,对莫高窟的今天不知作何感想,对那几万轴文书字画的流失海外又不知如何感慨。游人纷纷离去,没有人和王道士道别……王圆箓以他对佛祖的虔诚,对佛门圣地的功德拥有了这座塔。当我们在佛家之地看到这座高耸的道士塔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历史是公正的,佛家果然是宽容无比,否则,在佛家最神圣的墓地,怎么容得下一个背负着千古罪名的灵魂?而这个罪孽深重的灵魂,一个世纪以来又岂能在这里如此地安然无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敦煌寻梦
后一篇:沙山驼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