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2017-03-02 06:08:50)
标签:

广西

旅游

摄影

杂谈

分类: 旅行影迹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王城景区被奉为桂林的风水宝地,是整个桂林城市的发祥地,也是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这里曾经走出了二位皇帝、十一代十四位靖江王;清代,这里是广西贡院,屡出状元;民国时期,孙中山曾驻跸于此,为北伐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后为广西省政府,广西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都曾在此办公。1996年,景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桂林王城是座城中城,世间传颂"北有北京故宫,南有桂林王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藩王遗址,其城墙、城门基本还是原来的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桂林王城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阅尽王城知桂林的美誉。这是一座始建于640多年前,比北京故宫还早半个世纪的明代建筑遗址,它虽然偏隅西南,建筑艺术却足与故宫比肩;它并非皇宫,专家们却能从这里寻找到明王朝肃穆庄重的等级规制。王城给我的印象很有南方特色,城门都是黄色的,不像北京的皇城用的都是青砖琉璃瓦,让人耳目一新。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王城景区内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千古名句的真迹题刻就出于此处。景区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进景区就走进了桂林历史文化之门。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分封他的九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其中,朱守谦,这个尊呼明太祖为皇叔爷爷的皇帝侄孙,受封为靖江王。靖江,也就是今天的桂林。两年后,靖江王府开始兴建,可以想象这是一项多么庄严宏大的工程,即使远在王朝的西南边陲,它的建制依然秉承着高贵奢华的皇家气派。靖江王府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城内建筑及风景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月牙池、后花园等。宝善堂、清越亭、凌虚台、可心轩、玄武阁、三神祠等各类建筑齐备。御园中的月牙池可泛舟。清顺治九年(1652),定南王孔有德抵抗不住义军的进攻,火焚王府,城内建筑化为残垣。现城墙及四门依然完好,城内建筑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原基础上仿古重建,采用古代传统的对称式布局,中轴线上的宫殿高大华丽,两侧的建筑则相对矮小简单。宫殿内,穿着清兵服饰的工作人员不时游弋于其中,或结队巡逻,或舞枪弄棍,给人一种仿佛回归古代的感觉。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清朝时期火焚王府后,王城遗址被辟为广西贡院,有号舍五千余间,因屡出状元而闻名全国。如今,王城内仍保留有乾隆皇帝题书的《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便阅贡院诗四首》,王城的正阳门(端礼门)、东华门(体仁门)及西华门(遵义门)上还留有当时人们称赞学子们的巨书牌坊。其中,两广总督、清朝著名学者阮元所书的三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学子陈继昌获三元及第殊荣的,状元及第是表彰桂林学子张建勋和刘福姚在三科会考殿试中勇夺两个状元席位的,榜眼及第则是表彰桂林人于建章获得榜眼(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我们走进贡院陈列馆看到的古代科举制度及桂林科举成就,乡试号舍亲身体会当年学子们科举之不易。贡院是清代科举考试广西乡试地的遗址,也曾是唐代府学,它代表了桂林历史上最早、规格最高的科举教育文化。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1921年孙中山先生率北伐军驻桂林,以王城为北伐大本营,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接受了马林关于联合苏俄和建立革命军校的建议;发表了他的著名哲学演讲《知易行难》;检阅了北伐军;确立了青天白日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并于1922年元旦在王城举行了首次升旗仪式。王城内现存孙中山驻跸处遗址碑和中山不死纪念塔,纪念塔呈三角形,筑五级台阶,喻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精神和五权宪法。塔的三面分别有题辞:中山不死为谢顺慈书;总理遗嘱为张猛书;主义常新为莫乃群书。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联由谭延闺书,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为廖承志书。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四)王城 <wbr> <wbr>桂林文化的历史脉络

       王城是桂林文教的策源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吕嘉之乱后,设始安县,桂林为始安县治所在地,历史学家们将这一年确认为桂林的建城元年。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当时的桂林有8个城门:城北鹦鹉、铁封山两山交口北端的朝京门;城西今三多路与翊武路交叉处的肃清门;城南南溪北岸,今南溪山公园正门附近的龙堂门;以及城东北段伏波山南麓的伏波门等,城中心正好是现在桂林王城的位置,而位于王城内的独秀峰,又是整个王城的核心。在正史中,桂林最早的山水诗作者是南朝的颜延之,目前在文献中能看到的他的桂林山水诗只有“未若独秀者,峨峨孚邑间”这两句。当时的颜延之是桂林的行政长官,他在独秀峰东南麓一个光线明亮、冬暖夏凉的岩洞里凿岩石作为床,每天都躺在那里读书、写诗、作文。这个岩洞因此被命名读书岩。同样被命名为读书岩的还有很多处,如全州蒋冕读书岩、恭城周渭读书岩等。在抗战时期,桂林人甚至创造了岩洞教育,“敌机在轰炸、我们在读书”,那些书声琅琅的岩洞,都是名副其实的读书岩。颜延之以独秀峰的读书岩为辐射,给桂林带来了读书写作的风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桂林王城是桂林文教事业的策源地。桂林有着光荣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有着甲天下的风景,桂林人有着淳朴的性格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