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徽州文化(十七)品味徽商大宅院

标签:
徽州旅游摄影 |
分类: 旅行影迹 |

在大宅院中,精致石雕不胜枚举,石凳、石鼓、抱鼓石、坐马石、身背扁鼓石猴、扁鼓上雕龙凤呈祥和鲤鱼跳龙门与飞马腾云的黑色麒麟,雕刻各式图案花纹的石础,随处可见。两只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的下为莲花座、周边有鸳鸯戏水和喜鹊登梅的圆形大鱼缸,官厅天井里用大理石雕刻二龙戏珠和汉白玉雕有双狮滚绣球的两只方形大鱼缸,十分罕见。
大宅院的每座楼宇都嵌镶有精美的砖雕,进入大宅院,仿佛来到了一座精美的砖雕艺术陈列馆。大宅院内现有门楼二十多座,多为砖雕门楼,它们都是精致秀美的艺术珍品。除了别致的大宅院正门楼外,绿梅疏影馆、杨柳快晴阁、魏紫馆、芙蓉小殿、双桂轩等门楼的砖雕各有特色。尤其是双桂轩的十三龛式门楼,各个门洞里的两扇门都有花纹,并能随风摆动。“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孔明兵出祁山”,小额枋上的雕刻更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蜀国当时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这座青砖门楼的整体布局整饬大气,刀法圆熟,装饰纹精美,具有大富大贵人家的气象,可谓是存世之绝品,被誉为“天下第一楼”。
大宅院内,木雕构件形式不一,题材多样,雕法各异,不同的部位配以不同内容的雕刻,显得格外情趣盎然:栩栩如生的凤凰,振翅欲飞。舒展自如的菊花卷草,加上飘飘然的“八仙”,“喜鹊登梅”、“三英战吕布”、“单骑救主”、“凤戏牡丹”等故事图案,其中人物表情、故事情节、环境氛围、表达得精巧细腻,生动活泼。大宅院里的大戏台,装修古典雅致,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戏台,似乎让人多少看出了一些徽州商人文化精神的影子。
大宅院内的建筑各成院落,并设有“天井”,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天井”一方面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另一方面是徽商要借此讨个好口彩,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在中国古建中,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它背后必定有着实用的价值。徽派建筑多为木结构,防火重中之重,天井收纳的雨水在园内构成了一个循环水系统,以保证不时之需。流觞曲水滋润着园内的古树、花蹊,再配以水池、假山和亭阁桥榭,便营造出一方灵动幽静的小天地。或登楼眺望,或穿行于回廊,自然景致总伴在左右。
当我走出徽商大宅院,回首仰望“徽商大宅院”的匾额时,蓦然升起一缕对徽商兴衰的悲凉。这里的徽商大宅院虽然承载着徽商鼎盛时期的家园风貌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彰显出历代徽州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但被作为文物而保护,未免令人遗憾。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不赞称拆除真文物,异地建筑假文物的搬迁。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建筑群所形成的整体风貌,它是和当地环境相融合的财富,必须展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形成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