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闻名中外的险中之险——鲫鱼背顺着石阶而下,尝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滋味。鲫鱼背像条游动的龙利鱼,横挑在双峰之颠,长十数米,宽不足一米,光不溜丢,纯石无土,活像个鱼之背,所以人称鲫鱼背。背上只能拉着绳索横走,人在石上如同走在刀刃之上,使人一步三颤,步步胆战。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杆和铁索链在卫护着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从鳄鱼峰下转莲花台,人常走在石缝中,道路奇险。正如徐霞客所记:“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接之,”无路则回漩洞壁之中。站在莲花台上,瞻望来时的路,游人像一条长龙,时隐时现悬在半空中,仿佛有神龙见首不见尾般的神秘。如是,古人不可能上去,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站在鲫鱼背上,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随着下山人潮缓缓向莲花峰移动,攀岩走壁,处处险象环生,每踏一个阶梯都会心有余悸。很早就知道黄山一线天的威名,可是这一次,我只能站在一线天的面前,欣赏其险峻,叹息自己没有足够勇气去攀登,只好绕道而行。

百步云梯在石壁上凿成的两百余级险峻陡峭的蹬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以险峻著称,是徒步游黄山的必经之道。在百步云梯的底部,可以观赏到猪八戒照镜子、老鼠偷油、猫耳朵等奇石景观。云梯的顶端,竖有两块巨石,一形如龟,一形如蛇,两石平行,所以又有“龟蛇守云梯”之称。而在百步云梯对面的山崖上,有两块石头,一块形似龟,一块形似海豹,山崖上还长着一株松树,由此又有“龟豹争松”之称。明代后世靖曾有诗云:“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猿惊难上回山水,鸟骇迟飞落野藤。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展每凌竞。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险层。”

百步云梯作为连接黄山前山和后山的通道,自古便有着不可替代的贯通作用。而在相关的传说中,这条通道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相助修成,自此游黄山便有了通途,方便了后人登山游玩。站在百步云梯蹬道上,放眼望去一边是连绵起伏的黄山群峰,山崖间偶有云雾升起,仿若仙境。另一边是一面陡峭的石壁。登临云梯顶端,眼前有一石亭,名曰莲花亭,而此处亦是攀登莲花峰的起点。一条道直通莲花峰顶,身为黄山最高峰,登临莲花峰可坐揽黄山美景;另一条道可从莲花峰和莲蕊峰之间穿行而过,途中可饱览犀牛望月、孔雀戏莲花、龟兔赛跑等景点。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小花》,为了拍摄何翠姑(刘晓庆饰)抬担架的一场戏,导演选择了黄山“百步云梯”处作为拍摄地,片中何翠姑抬着担架在陡坡悬崖上爬行磨破膝盖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应该说在整部电影当中,这个片段极具震撼力,何翠姑身上那种坚韧和顽强,因为抬担架而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导演黄健中选中此地拍摄的原因,也是因为它的险峻。

继续前行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去,天都峰果然像旅行家所描写的“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增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古时上天都峰确实危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杆,中间挂铁索链,我们直下,直下,不久后便已到了老道路口。感谢那些黄山开山筑道工,峭壁见他们退让,险处见他们回避。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可观泉赏瀑。险绝处的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山峰太陡峭了,陡壁似削,石梯陡悬,好像刚踏上去就会掉下来似的,往下一望,怪石嶙峋,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天都峰似乎手提着心地走到“乱云飞渡”的风口处,看到了雄姿挺拔的盼客松,她犹如八面威风的大将,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那刀削般的悬崖拔地而起,上顶云天,危峰兀立,令人望而生畏。远远地望去,那悬崖是那么高,那么陡,好像是被人用巨斧劈峭过似的。走近些,只见云雾缭绕,犹如一把利剑,耸立在云海之间,令人感憾万千。仰望天台,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游人似一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缓缓地移动着。黄山险道有人这样称;“蜿蜒盘绕上苍穹,逶迤游人兴浃融。止步云梯叹鬼斧,行经栈道赞神功。天都飘缈浮云际,莲蕊迷蒙隐雾中。百里黄山皆画卷,更兼古道万松葱”。

穿行于黄山,可谓步步皆景,步步有情,在我两腿微微发酸的时候,已经走下了黄山的古道,雾寒风急赶紧取出背包中的衣物穿上,环顾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云梯高耸入云,两侧万丈深渊。望着升腾的云雾,顿觉豪气丛生,我们奋力向山下走去,狭路相逢,勇者胜,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