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P
我们穿过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不愿错过个个景观,来到江边,清澈的沱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板桥上,碇步上,河岸边,游客行行摄摄。视野里的吊脚楼、依水而建的塔、与水相依的群山,都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此情此景,多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的画面,几经沧桑与战火的吊脚楼依然巍然挺立,那坚强的站在水中的木柱,经受着风雨的雕啄,见证着沱江的悲凉。

2P

3P

4P

5P
我们泛舟沱江,小舟窄而长,呈鱼形,鱼头鱼尾逼真形象,并排可坐两人,整条船可容纳十余人。艄公一声吆喝,轻点一竿竹篙,船顺江而下,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坐在船里看两岸的吊脚楼,必须仰视,别有一番风味。当船到虹桥附近,前方飘来一阵歌声,歌声清亮、甜美,久久回荡在耳边,苗家姑娘穿着民族服装,撑着一把花伞,立在船头,向路过的游客清唱一首首民族歌曲,苗家阿妹的歌声,和着沱江的水声萦绕在古城的上空。

6P

7P

8P

9P
上岸以后,凤凰古城,沱江润润的水气扑面而来,小桥、流水、人家,不足以构勒古城的韵味。古城是精致的、悠然的,舒缓的,缓缓流淌的沱江穿城而过,河水清澈碧绿,河底的水草摇荡着身姿,似与游人嬉戏打闹。一道虹桥飞架南北两岸,气度不凡又带着江南水乡的古风遗韵。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矗立在南北两岸,深情地眺望着一去不复的江水,不时有小舟从楼角隐处撑出来,如清波里冒出的黑鸬鹚,轻如柳叶,浮在碧波之上,悠闲地晃荡,起伏不定。河水或深或浅,深到一篙不能落底。泛舟清波,河面雨雾似薄纱翠染,水底游鱼可数,有穿行石子丛间的,有躲藏水草丛中的,清晰可辨,不因我们的喧嚣,自在欢畅往来。小舟过后,沉淀的水面留下时光的画痕,人与舟就涂抹在画中,飘然似天上人间。

10P

11P

12P

13P
临水的一面,可能因为平地有限,镇上人家的房子都设有吊脚楼,用手摩挲着每一根栏柱,沿河两岸的吊脚楼,小巧玲珑,错落有致,一半扎根古街,一半突兀危崖,被几根木桩支撑,摇摇欲坠,其实牢固得很。小楼沿岸展开,与小城的大街小巷的亭台楼阁,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转到桥的另一半,视野豁然开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峰高耸,寒树错错,狭窄处,从流湍急如离弦之箭,激起浪花无数。宽阔处,水流平缓,清澈澄深,低头就能看到小鱼和河底的卵石。
走进风雨楼,又是一番风光,这是一座桥上设有街面的石桥,内侧各有几间厢房,朴素而迷人、原滋原味的楚巫文化,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玻璃吹画,蜡染披肩以及格调清新远古的骨饰、银饰品,还有那些色香味齐全的特色小吃,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流连忘返。

14P

15P

16P
下了虹桥,沿着河边古城墙一路慢慢行来,行得半里许,虹桥已模模糊糊隐在沱江隐隐绰绰的水汽里。最具有特色的是那刚齐水面的跳跳桥,游人行在上面,还疑似古人传承下来的凌波微步,遗落这僻世处,尽是世外高人。偏爱的还是跳跳桥后面的石拱桥,桥拱和水面倒影相映成一轮满月,波光粼粼,像随手洒下的一把碎银,如众星捧月,没有现代科技的僵硬,也没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妩媚和两岸杨柳桃花的妖娆。它就这样安静的卧着,静谧,娴熟。短短的一段河面,三座构思奇特、风格迥异的桥横跨其中。虹桥雄厚雅建,跳跳桥俏皮活泼,石拱桥古朴典雅。把凤凰古城悠远的历史,人们的勤劳智慧彰显淋漓。薄雾中的凤凰,因少了尘世纷扰,尤显寡淡、淸宁。自然与人文在这里毫无唐突的交汇,厚重的历史与新颖的时代朝流在这里完美合拍,未知哪朝、又未知哪代,有了这凤凰的山凤凰的水,又孕育出多少英雄儿女,文人墨客,朱元璋、陈斗南、沈从文、熊西龄······又曾有多少名士贤人来此游历,现如今都湮没无闻,寂寂然消失于尘壤中,映江之月,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唯沱江水静静的流着,带走了历史的糟粕,洗涤了尘世的纷扰,沱江水永远这样流淌着,或平舒静好,或奔腾咆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