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光摄影中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性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而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后来,我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理解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实际上,在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下面以完全实用的术语逐步谈谈风光摄影中如何控制景深。
1.
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大口径光圈(由较小的f/数值表示),比如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然而要注意,因为手持相机拍摄,如果长时间曝光,被摄体的移动或相机的抖动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协的办法,选择一个远非理想的较大光圈以保持足够的快门速度。
2.
选择较长或较短的焦距。任何人使用28毫米和300毫米焦距镜头都会发现广角照片通常有广泛的景深范围。相反,那些用长焦距拍摄的照片一般说来景深都很浅。这种情况通常导致一个简单的结论:在任何已知的光圈挡位上,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如果你需要较大景深的画面,就用较短焦距来拍。以上所述似乎是在实践中对景深的评估。但实际上这些说法颇有点迷惑性,景深不会因焦距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光学事实。假设它们在透视上是不同的,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各种距离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也是不一致的。广角镜头产生“扩大了的透视”,增加了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这能产生一种光学幻觉,使得粗心的观察者认为在这些照片上景深是不同的。
3. 在相同位置变换所用的焦距。公平地说,长焦距镜头确实减少景深,而广角镜头则扩大了景深,但只是当你的拍摄距离是相同的时候。实际上是影像的大小影响着景深,而不论使用什么镜头,不论你从远处用长焦距镜头还是走上前去靠近被摄体用焦距较短的镜头拍满画面,景深都将是较浅的。而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却随着每次焦距的延长而明显变小。所以,长焦距镜头就真的能比广角镜头产生更小的景深吗?不错,但这只能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的时候。这是由于被摄体影像放大倍率的增加而减少了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
4. 改变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景深是受相机到被摄体距离影响的,当你对非常靠近镜头的东西调焦时,所得到的景深就非常小。当你对较远处调焦时,景深就会更大,而且景深因焦距不同而改变。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多数镜头在用中挡光圈时能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当你靠近或远离被摄体时,另外两个因素取景框中被摄体的大小和透视也发生了变化。
5. 确定正确的焦点。作为常识,景深在通常的拍摄距离上是按下列方式分布的:景深向焦点前方延伸大约1/3,向焦点后方延伸大约2/3。你想得到大景深吗?那么就把焦点大致设在大场景的1/3处。尤其是使用自动调焦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时,让相机来设定焦点是很诱人的。虽然仓促拍摄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瞬间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在情况允许时控制确切的焦点是很重要的。即便对于使用自动聚焦相机来说这也是很简单的,通常在重新构图时只要轻按快门钮就能把焦点锁住。当把现场中一个鲜明的目标作为主要被摄体时,应把焦点调在最重要的地方,尽管象在其他部分所谈到的那样你确实对景深保持某种程度的控制,但在此时景深却已成为次要问题了。
6. 选用超焦距调焦。有一个能够产生最大景深的特殊点,把焦点准确地对准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够使无限远处的被摄体保持足够清晰的最近调焦点,这样景深就从调焦距离的一半处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当然,景深会因选用的光圈和镜头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这一技术确实会让你拍出的画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缩到最小,以至于因相机震动或被摄体移动而造成影像模糊。
7. 少用无限远调焦。我在拍摄田野和城市风光中很少用无限远调焦,因为用这种方法,任何前景部分都有可能是模糊的,而这类被摄体对画面来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二维的照片增添三维的效果。再者,用这种方法大部分景深都会处于无限远的后面,而对画面失去实际价值浪费了景深。然而,如果被摄体位于很远的地方,那么,无限远调焦可能是有用的。在这类情况下,你能够容忍取景器中一部分影像是模糊的,因为你的主要目的是拍出一个绝对清晰的被摄主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