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隶篆获奖作品全接触

(2016-02-24 08:54:44)
分类: 展赛信息
高岩(山东)隶书程伯子《陈公园修禊事席上赋》中堂240cm×120cm
http://s2/mw690/006a4xLyzy6ZBXQiKEVb1&690

提名评委:曹宝麟

说来或许会得罪人,近年来的隶书时风被几家评委面目所塑造,经过培训而克隆,几乎千篇一律。处于古文字最下端的隶书,毕竟还是需要以追求古意为尚。唐人八分已严重程式,迹近版刻。古意之难得,只能从学古中潜移默化。然而,走捷径的美术化制作趋向已使古意日渐浇漓,令人惘然。
高岩的巨幅隶书气息醇古,一看即知是经过长期的汉碑临习酝酿得之。它有摩崖的雄浑气势,兼得汉碑中如《张迁》、《郙阁》一路平正大气的精神。它的雄浑避免了粗浊,正大又不流于呆滞,达到如此境界,难能可贵。
我本属行草组评委,评奖阶段尽管打破书体界限,但推荐一个隶书作者是否越俎代庖?我年轻时曾学过汉隶,个中精窳自能分辨。但愿此举使一个优秀的隶书作者不致埋没,更使踏踏实实则古的学风得到弘扬。

乔延坤(河南)隶书节录《孝经》中堂230cm×109cm

http://s7/mw690/006a4xLyzy6ZBY4iVKe06&690
提名评委:鲍贤伦
数十万计的竹木简牍和帛书的出土是二十世纪考古事业的伟大成就,也给当代书法创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最近二三十年来,参用简牍法进行隶书创作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一些人学古不深,或作奇怪之形状,或堕油滑之弊端;又有一些人学古不可谓不深,却亦步亦趋在仿竹简纸上书写,自套枷锁将创作降格为摹古制作。乔延坤这件作品学古而能自运,从众多学简作品中脱颖而出,令人眼前一亮。
从技术上分析,作者对秦汉简牍帛书下过一番扎实功夫。字形多有所本,修短方圆又根据创作需要协调处置;用笔徐疾得当,轻重适宜;墨色枯润相间,虽然刻意却不突兀;章法上大量的横平竖直笔划处理具有很好的稳定感,少部分斜线长划加上段落圆点以及三条暖色隔线,恰到好处地丰富了节奏变化,行距字距疏朗透气,600余字竟无促迫之感。整件作品透露出古雅温润的气息。
当然作者也需警惕作品中露出的那一点点扁笔端倪,秦简本身有此种笔法,但放大到纸面上还须谨慎才好。

许全业(福建)隶书君子贤者联240cm×50cm×2

http://s13/mw690/006a4xLyzy6ZBYamTP66c&690

提名评委:张继

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且“每碑一奇,莫有同者”,可谓众美纷呈,格调高古、气息醇厚是其共同的审美特征。此件大字隶书对联作品,即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一要点。此作明显师法汉《石门颂》,用笔厚重苍劲,亦不失灵变。结字以法为基,稳中求动,收放适度。总体看来气象浑穆,笔墨沉雄,不失为一件佳作。尤其以大字表现,更是难能可贵。作大字不易,其用笔、结字及墨法均难以驾驭。相对于来稿中大批量密密麻麻的小字作品,大字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不仅让观众为之神情振奋,其审美价值更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发展眼光看,此作若能在诸艺的融汇及个性的表现上再有所拓展,其艺术质量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张志鸿(山东)隶书《澄玄堂乙未诗稿》中堂239cm×116cm

http://s4/mw690/006a4xLyzy6ZBYhAnh9b3&690

提名评委:何应辉

张志鸿隶书中堂用笔凝炼简劲、从容自然,结字端雅而富含生动变化,并无矫揉造作之弊,可以见得其在汉隶碑刻中多方化取、纳于己用的积淀与功力。通篇呼应协调,意连势全,气象丰丽、博洽、朗练。此作堪当本展隶书中之优秀者,若用笔再加沉厚,结字损巧益拙,或可更进一境。

王玺(上海)篆书《石涛论画》中堂240cm×117cm

http://s8/mw690/006a4xLyzy6ZBYnRWK317&690

提名评委:翟万益

小篆经清代发展,风格多样,当代大有超越之势。王玺此幅本于撝叔而结体爽朗,气度昂然,运笔酣畅,率意而为,书写中赋予了抒情性,在风格追求上不固守一家,多方取法,具有朴茂恣肆之气象。上下两段文字,上用行书,下用隶书,可以看出作者较宽的书法路子,但比起主体略有逊色,尚须强化。小篆内容为《苦瓜和尚画语录》四时章中前大段,文字多处有误,但瑕不掩瑜。

 马小杰(重庆)篆书《大西南赋》中堂237cm×115cm

http://s4/mw690/006a4xLyzy6ZBYtSYaTf3&690

提名评委:王友谊
本届国展提倡自作诗文,《大西南赋》为自作四言文赋,通篇五百余字,一韵到底,是篆书中少见之作。该作品取清人篆法,可见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之遗韵,通篇整饬密致,排列井然有序,透露出清整、温润、娴雅气息。仔细品来,作品笔法婉转遒劲,笔画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起收有度,线条流动飘逸而力度遒美,将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处理得丰富灵活,意韵深长,颇具艺术情趣;结体或方或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工整和谐,严谨古朴,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墨色浓润厚朴,轻盈起落,整体统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地处西南,在感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浓、人文地理之厚、历史文明之远、宗教信仰之诚等基础上,能结合个人学识修养和融入真挚情感来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值得提倡。在书作《大西南赋》的字里行间,可以感知作者热爱家乡、讴歌大西南的丰富情怀,这也是该作让人触动之处。
李守银(江苏)隶书刘邦《大风歌》四条屏246cm×31cm×4
http://s5/mw690/006a4xLyzy6ZBYIeNsU54&690
提名评委:鲍贤伦
取法汉隶刻石者最难得的是宏阔的格局与苍茫的气象,虽然能写精致的寸隶也是不错的一格,终究不能与此相提并论。李守银此件作品首先占了气局之先,通篇观之形象廓大而气势飞动。细察之则用笔稳实,书写自然不做作,线条朴厚的品质中又带几分灵动。结字布白颇用心,聚散收放强化了空间节奏,虽略有夸张过度之处,也还无伤大雅。再看文字内容为汉刘邦《大风歌》,顿觉作品风格与文义甚为契合。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诗文意蕴与笔墨挥洒相互生发的那种豪爽痛快的景象。
叶韶霖(福建)隶书薛雪《一瓢诗话三则》中堂240cm×96cmhttp://s3/mw690/006a4xLyzy6ZBYNEkKua2&690

提名评委:鲍贤伦
隶书创作的取法源头固然在秦汉,但唐宋元明一路沉寂,便是名家高手也都不擅隶书了,直至清代才奇峰突起。清代人看不到秦汉人的墨迹,借助金石学环境氛围复兴了隶书创作。其中邓石如是走在最前面而且是少有的未风格化的清代隶书大家。
叶韶霖的这件作品是取法邓石如的。用笔稳实平铺,线条敦厚圆浑,结字茂密舒展,章法规整大气。尤其是选用的红色洒金纸,色彩纯正悦目,与黑亮沉着的墨色相配,得富丽堂皇之气象,令人生爱。虽然作品中的结字也有不够妥帖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件取法清人的成功之作。
另附五届兰亭奖篆书获奖作品一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