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甲骨文的故事》有感
读《甲骨文的故事》有感
文/方诗惠
甲骨文是我国汉字的起源,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你知道甲骨文是怎样产生的吗?现在就跟着我从《甲骨文的故事》这本书中来找出你想知道的答案!
它的作者是董作宾,董敏。董作宾本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中外知名的甲骨学权威,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这本书就是他的儿子董敏截取了他生前的一些文章,讲稿片断改写,补充面来的。
这是一本面向学生,大众读者的甲骨文科普书,内容易懂有趣。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矩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
就拿对“笔”和“车”的甲骨文的识读来说,甲骨文的“笔”是由两个叉子组成的。一个叉子头朝下直立着,另一个叉子表明是人的右手,头朝左上方抓住底下分岔成三的笔。作者分析“显然这只笔的笔头是会分岔的,不像铅笔那样笔直,也不是拿芦荻或竹子改造成的,应该在笔头的部分有毛,发一类的事物”,读到这里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毛笔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我们的祖先真的很了不起呀!
我们现在出门都要坐车,殊不知商朝时期也有车子,且多以双轮为主。从甲骨文的“车”来看,它的两端有轮子,中间用一横穿起来,最上面是一个车的顶部,用一竖,将车轮与顶部连起来,中间就是车厢了。从书中我还知道,楷书的“车”上下两横其实足两端的轮子,这时应该横着看。
甲骨文因产生的年代较早,所以距离原始的图画文字很近。因此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就能被爱好中国文化的人们所接受,欣赏。而且它是用线条书写的,有刚健,瘦劲,妍美各种不同的刻划书写效果,所以中国独特的书写艺术便诞生了,那就是书法。甲骨文的书写便是最早的书法。隔着纸面,我似乎都能嗅到殷商史臣们爱好艺术的浓厚气息。
汉字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或许我们从未想过它起源于什么,又是怎样演变成今天的汉字的。但是只要从现在起,试着揭开历史的面纱,与古代的先人们进行灵魂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就会发现甲骨文的有趣之处,让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心里开花结果,在內心扎根,这样的我们,才是一个有文化血脉的真正的中国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