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
科创路小学课题组
涂维萍
关键词:读写结合、从读学写。
摘要:读能导写,读能促写,读与写要有机结合,以阅读为基础,再侧重读时促写、写时促读,使读写一体,体现语文生命。我想“读写结合”是作为语文教育者一个永恒的话题。
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文本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即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对“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教学模式和过程进行了以下探索:
1.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炮手》这一课时,紧紧抓住炮手的语言、神态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与激烈的斗争。通过三组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的理解,把一个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的炮手形象突现出来了。
2.从句子对比入手。
在《炮手》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句子描写,通过对比,感悟到炮手只有牺牲“小家”,保卫国家的奉献精神。
(1)裹着大衣的军官冻得在寒风中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2)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留下了悲伤地热泪。
炮手明明知道军官要求他轰掉的是自己的家,但是当时这间农舍是作为敌军驻地使用的,因而,他心里虽然难受,还要舍弃它,为了取得斗争的胜利,他必须亲手炸毁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这种爱国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3.从标点符号入手。
《最美的花束》一文中的“你”、“我”、“他”,分别指谁呢?字面上看是指白皮肤、黑皮肤、棕色皮肤等各种肤色的孩子,通过反复阅读,学生才明白了是指全世界的孩子们,进而理解到全世界的孩子们要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当然要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之上才行。单元主题自然体现出来了。
4、从课文结构入手,由读到写。
《美丽的小兴安岭》(北师大版三下《走进森林》主题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一课,开头一自然段写道:“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接着,分四个自然段、按四个季节的顺序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很明显,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构局谋篇的,非常典型。教学设计时应按照课后思考题“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提示和要求,侧重思考如何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日常注重积累,写作时能用上好词句进行表达,为习作服务。
教学了《田忌赛马》等诸多课文之后,学生积累了许多好词语,在进行日常习作时,我就及时表扬某某同学,评语就这样写:“在这次习作中,表扬你用上了“垂头丧气”这样的好词语两个,使人物的神态描写更加生动,同时也使习作充满了生机。希望今后能在作文中用上更多的好词句进行表达,使习作更精彩。”下一次,学生就有意识把日常积累的好词句也用来为表情达意服务了,同时习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
6、从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
《翠鸟》一课中有这样几句话描写翠鸟捉鱼时的动作:“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几句话中,前一句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快、敏捷,后一句通过景物从侧面衬托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学生一般能通过句中的“蹬”、“叼”、“贴”等动作,体会到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而容易忽视后一句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去感悟、内化,并逐步学会运用。
7、体会作者的语言,学习习作。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作者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小镇的早晨的特点,字里行间透漏出对小镇的情感。在教学这课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作者语言上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的家乡。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家乡。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家乡的特点,同时又加上了家乡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特写”的家乡习作,在此基础上,如同作者一样,对家乡的想念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需要指出的是,要想找准读写结合点,必须要深入解读文本,明确训练目的,从教材文本具有的特点出发来设计读写结合点。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内容,不要纠缠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更好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好地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拨学生所不懂的,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小学阶段,学习进行习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扩写、缩写、续写、补写、改写、仿写、补白等。
1.扩写
我让学生进行扩写的内容往往是每册教科书中的古诗部分,在学完古诗后,学生已大体了解内容,但文中的景色、故事并不完整,这时就是学生展开想象,让手中的笔肆意飞扬的过程,还有一种扩写的途径就是教师把与本班同级的优秀作文进行缩写,以作文要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扩写,这样,范文既是原文,有时还会给你一个超出原文的惊喜呢!
2.缩写
其实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小学阶段的缩写我们完全理解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非常熟悉,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一个硬性要求。平时,学生缩写一个句子都压缩不到句子的主干,对于缩写课文,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就要求学生提炼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练叙述。
3.续写
这一形式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体现还是很明显的,从结尾入手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了《炮手》课文之后,学生明白了有国才有家,炮手作为一名军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战争结束后,炮手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见到了被自己炸毁的家园和亲人,他又会怎么做和怎么说呢?学生学文之后,深受炮手精神的感染,相信炮手的行为深受相亲的理解,自己动手,和相亲们一起重建家园的场面就会被学生写得生动且生活场景仿佛近在眼前了,学生有内容写,有话说,因而续写《炮手》就水到渠成了。
4.补写
补写的对口内容就是文章简要叙述部分,为后文做铺垫部分,几句话带过的部分,即留给学生想象空间的空白部分。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好的练笔机会。以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的一篇文章《炮手》为例——在体会了炮手的矛盾、挣扎、痛苦之后,我紧接着问:数年过后炮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这篇文章。于是,孩子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写道:炮手回到家,看见家中一片狼藉,杂草长到了一人多高。听村里人说,妻儿老小在战争中全部死了,他伤心欲绝……有的写道:炮手回到家乡,看见自家的房屋修缮一新。这时从屋里走出了一位妇人和一位少年,正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的补白。
5.改写
在小学阶段改写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对比句子的表达效果,但我在教学中也曾尝试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让学生改写,比如,《礼物》一课学完之后,学生进行了改写,王向蕾等好多同学都写得非常好,写亲人送给自己字典、体重秤等有意义的礼物,使得学生真正达到了融会贯通。
6.仿写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应该算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方式了。首先从仿写句子开始,再就是仿写典型段落,到仿写好文章的写作结构、顺序或方法等,这些对于语文老师老说算是老生常谈了,我要说得是教参中、某些资料中没有的,而是老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钻研教材时设计的仿写内容,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我称之为“对症下药”式仿写。比如,在低年级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在理解了内容后,看看这部分对话在结构上、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就是用大自然的信号,作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现用气象方面的谚语就能很好地进行仿写,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学生的练笔作品也就生成了。
“常常做,不怕千难万阻;日日行,不怕千山万水。”勤写勤练,才能练出好的作文。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愿写到想写;从凑字数到文思如泉涌;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上语文课,孩子们就准备好练习本,准备随时练习写句子,写片段。多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写作的练习方式也力求多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孩子兴趣入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更全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