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大班幼儿平衡能力的指导策略》
(2016-09-26 23:04:53)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小课题 课题研究论文
《大班幼儿平衡能力的指导策略》
课题名称:《大班幼儿户外区域活动平衡能力
指导的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负责人:
论文完成人:
日
大班幼儿平衡能力的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幼儿园体育的总目标,即使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同时,在其“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中又进一步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等。
【关键词】
【正文】
人体平衡能力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静态平衡能力,即人体处于某一特定姿势,例如保持蹲、坐或站立等姿势的能力。其二,为动态平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自动态平衡,即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时,例如由躺位到坐位或由坐位到站位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平衡状态的能力称为动态平衡能力,即当外力作用于人体时,例如撞击、推拉等人体环节产生运动并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平衡能力的这种分类包括了人体在各种运动中保持、获得或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平衡能力是人在身体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时候能够保持身体稳定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得以站立、行走和保持动作 协调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很重要。健康活动作为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平衡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弱,但模仿性强, 处于发展平衡能力的关键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要把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作为动作的发展目标,要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幼儿发展指南强调了对于幼儿平衡能力培养的重视。由此可见,平衡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要充分利用园内的各种资源,开展平衡训练,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利用器械的独特性,我们赋予器材以生命、以灵性、让幼儿在有趣的过程中学习、锻炼。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现有条件,大胆尝试与实践,运用以下策略培养大班幼儿的平衡能力。
一、创设平衡环境,让幼儿随处可练。
在平衡游戏教学中,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空间、各类平衡设施、平衡器材等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各种探索活动。在创设户外运动环境时,首先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场地条件,做到让幼儿随处可练。如我们将操场四周的小砖头用塑胶包边,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练习沿直线走、一个跟着一个走;在长廊边安装间隔距离不同、高低不同的小木桩:在游戏中庭放置环绕型的平衡木,使幼儿在来园和离园时可以自由练习。另外,我们还利用可移动的小型体育器材,如平衡木、废旧轮胎等让幼儿能随处练习。总之,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练习。
二、整合时间与空间,让幼儿有时间练。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户外活动时间表及场地轮换表,确保幼儿在园期间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如在活动前,教师先带领幼儿慢跑,因为慢跑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速度和路程可以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加大。慢跑结束后,再根据场地安排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中,我们保证1小时以上为平衡能力活动。在开展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时,平衡游戏也可作为开始、过渡、放松等环节穿插其中。
三、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平衡游戏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基本活动,幼儿常常会被其生动有趣的情节激发而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在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体验快乐情绪的同时获得平衡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心强、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的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平衡能力的训练活动中。
平衡活动主要发展的是孩子的平衡能力及身体的协调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可同步让幼儿接触平衡台、半月摇、高跷、滑板等器械的活动来提高幼儿平衡动作和协调性,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
例如:在一次练习单腿站立的平衡活动中,活动目标是要能够单腿站立,上身不晃动,且能保持1分钟。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设立了“大公鸡”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扮演大公鸡的角色。模仿公鸡“金鸡独立”的姿势,单脚直立,昂首挺胸,教师边做动作边引导幼儿念着儿歌:“我是大公鸡,天天早早起,叫醒小朋友,清晨喔喔啼。”先让孩子们腿站立,保持上身不晃动20秒,再慢慢延长时间。当他们都熟悉了游戏规则之后,再比比看谁站立的时间最长。在活动中,孩子们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变换不同的活动形式,如金鸡过河、斗鸡等。
情境的创设使单调的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他们兴高采烈地反复练习,乐此不疲地在情境中训练平衡能力,使幼儿的平衡感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活和训练。
四、多种平衡器材,充分调动幼儿的平衡感官。
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结构,投放多样化的平衡材料,开展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的练习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平衡感官,实现平衡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平衡练习的时候,投放的材料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根据练习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
在帮助幼儿掌握各种平衡能力时,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对于一些运动量小的游戏,可考虑改编玩法,进行多种游戏的串联,适当增强锻炼的幅度和强度。如持物走作为一项基本游戏,当幼儿能徒手在平衡木上较自如地行走后,可以改编成“帮小熊运水”让幼儿拿着水桶,保持平衡地走;“抢救伤员”的游戏活动,孩子们两人一组,抬着担架一起过平衡木等平衡游戏。通过这些平衡游戏,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有效促进了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还可让协调性较好的幼儿,玩一些顶物走(头上顶物)的游戏,以培养不同层次幼儿的平衡能力。同时教师在活动中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锻炼。
五、利用家庭资源,让幼儿在互动中掌握平衡。
积极家园配合,请家长在家中配备轮滑用具,划板,滑板车等,使幼儿能多方面接触平衡,体验站在会滑动摇动的物体上的感觉,从而激发孩子对平衡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幼儿的一言一行都会模仿与自己最亲近的家长,如果家长喜欢运动,幼儿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养成运动的习惯,而且运动也有助于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其实,家庭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现成的物品都可以变成体育器材,帮助幼儿练习平衡能力。如父母拉着床单的两头,让幼儿躺在中间,随着音乐进行有节律的摇摆,让幼儿在亲子同乐的氛围中,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又如可以把椅子倒过来,变成一个个“小山洞”,结合形象生动的儿歌,帮助幼儿发展爬的平衡能力。还可以在每天吃饭前,让幼儿尝试端饭、端菜,既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要注意的是,在家庭中开展各类运动游戏时,成人一定要在旁边做好保护,以免造成意外。
随着神经系统和运动机能的发展,5--6岁的幼儿平衡能力发展很快,锻炼效果也很显著。他们可以比较协调、自然、稳定地走平衡木,而且可以在平衡木上做上下肢动作变换,进行其他活动也能够保持身体姿势,维持平衡。幼儿在进行各种静力性或动力性活动时,身体必须保持平稳,这种能力即平衡。与获得身体姿势控制能力一样,幼儿也必须获得身体平衡能力,才能完成静力性或动力性身体活动。平衡是靠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和视觉,前庭器官的协调控制获得的。
幼儿平衡能力是人进行运动时所必须,幼儿在进行其他大肌肉动作时都要以平衡能力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的关于平衡能力方面的文章,发现此类文章多是涉及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或者具有平衡障碍的特殊人群的平衡能力,关于幼儿平衡能力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因此,研究幼儿平衡动作的发展规律,对提高基本动作的完成质量,促进平衡器官的发展,提高适应复杂环境中的生活能力,培养儿童勇敢、沉着的优良品德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衡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能力,而且对幼儿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及对右脑的发育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平衡能力很差,在日常活动及游戏中经常由于失去平衡,导致膝盖、面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受到伤害,平衡能力还是一种身体自我的保护能力,在幼儿健康活动的开展中,更应该注重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幼儿平衡活动的探索与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作者是(英国)萨利·戈达德·布莱斯,译者是于淑芬:《平衡发展的孩子:运动和幼儿早期学习 》。
4、余友林、张建国:《3--6岁幼儿静态直立平衡能力特征探讨》。
5、高军荣:《分层次投放材料有效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学前课程研究。
6、王馨婉:《如何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