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转)

(2023-05-24 11:15:58)
作者:心理咨询师-荷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92007/answer/24499057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体是人格的核心,是统摄性结构。包含驱力、自我及其防御。

孩子在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结构中,途径之一是经过夸大自体形成。夸大自体具有夸大性和好表现性,它形成之后,个体幻想自己完美无缺、无所不能,此谓夸大性幻想。有时通过展现躯体能力的活动如爬高、奔跑、冒险等活动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在很多人身上即使到成年还是很强烈。

好表现性是夸大性幻想的表现形式。

对于孩子来说,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性需要不断得到确证、肯定和赞美,这种需要就是镜映需要。

而要形成良好健康的内心结构,需要先满足孩子的镜映需求,再逐步的破碎(恰到好处的挫折),二者缺一不可。

一、对孩子的心理结构成长最有利的环境是这样的:

1.父母先很好的满足孩子的镜映需要。父母本身人格健全、自体结构完整,能运用神入准确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性。通过适当反应及时满足孩子的镜映需要。

2.镜映需要的满足逐渐破灭,促进孩子内化形成自己的结构。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准确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也不可能每次都能作出恰当反应,这些不可避免的疏忽和失误,使孩子遭受恰到好处的挫折。

适度挫折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它促使孩子内化父母的自体功能,转变成孩子自己的自体结构。

这样,父母表示赞赏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外在符号,内化为个体的自尊和活力;夸大性和好表现性发展成体现自信的正常行为和志向。

志向形成之后,自体就发挥原先反映性自体对象所起的作用,个体不再依赖外在对象, 而是通过现实活动,确证自己的存在和能力,提高自尊;与此同时,也能同他人建立成熟的反映性自体-自体对象关系(mirroring self-selfobject relationship)。在成熟的反映性自体-自体对象关系中,个体虽然希望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幻想中的能力)能到他人的承认、确证和赞赏,但他能清醒地意识到他人是独立于自己的存在。

二、两种环境对孩子的自体形成是有害的:

1.最开始就不满足孩子的镜映需求。在孩子夸大性自体的形成之初,父母因为自己的人格发展问题,不能容忍孩子的被赞美的镜映需求,而是以嘲笑和贬低回应孩子。这时候孩子的镜映需求得不到满足,被冷漠或者贬低回应,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夸大自体一开始就破灭。自体结构无法形成。一直是空的。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一生都会去追求赞美,无法真实的生活。

2.完全满足孩子的夸大自体的镜映需要。如果一个孩子被过度满足镜映需求,父母一直都是过度共情理解孩子的,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没有恰到好处的挫折,也就没有内化父母功能的机会。自体结构也没办法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人一开始就靠着拐杖走路,一直都用拐杖,没必要去学习自己独立走路一样。

过犹不及,需要满足,又不能完全满足,恰到好处的挫折非常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