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网络分析(转)

(2017-04-07 11:13:20)
标签:

社会网络

———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 张存刚1 李 明1 陆德梅2

(1.兰州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与社会网络分析

相关的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概念,归纳了两种分析取向———即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各自的基本内容,并总结了它的基本特征。文章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结构,并对社会网络分析提出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社会网络;网络分析;关系分析;位置分析〔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4)02-0109-03  近年来,随着图论、概率论以及各种几何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取向)越来越受人瞩目。国外的伯特(RonaldBurt)、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诺科(DavidKnoke)、马斯登(PeterMarsden)、维尔曼(BarryWellman)、怀特(HarrisonWhite)等

(Social学者都是活跃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人物《社会网络》,

(Connections)Networks)和《关系》

固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学术阵地,再加上NetworkforSocialNetwork射力,。

———特、过程、作用的尝试时有所见,一些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①,但对社会网络分析本身的全面介绍或系统阐释却廖若星晨②。本文从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特征入手,介绍了这个领域中的主要概念,简单归纳了两种社会网络分析取向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了网络分析方法的特征。

        一、社会网络分析及其主要内容

在社会学中,网络研究通常有两种视角:第一,将网络视为一种分析工具,凭借这种工具可以理清行动者之间、行动者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将网络视为由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此时关系本身成为研究的对象③。但实际研究中这两种视角通常难以截然分开,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往往使网络研究既全面深入又错综复杂,网络分析就是其典型。

        在网络分析中“,网络”被认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④,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这暗示着网络分析应当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其行为又不得不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

       

        网络结构(networkstructure)通常指网络内部各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或“结构洞”模式,尤以后者为重。

        伯特(Burt,1992)⑤是最早系统阐述“结构洞”这个概念的学

者,用它来指称网络中某些行动者之间关系(联系)缺乏的现象。按照伯特的观点,系缺失时,网络就会出现空洞,。“结构洞”是因为阀门”,,的行动者手里。因此,在越多,行动者在结构上所占的优势就,。

      

        社会网络分析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⑥。自人类学家Barnes(1954)⑦首次使用“社会网络”的概念来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以来,社会网络分析被视为是研究社会结构的最简单明朗、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视角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纯粹方法论及方法本身的讨论外⑧,社会网络分析还探讨了小群体(clique)、同位群(block)⑨、社会圈(

socialcircle)⑩以及组织内部的网络、市场

ϖ󰁠网络等特殊的网络形式λ。这些讨论逐渐形成了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

       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relationalapproach)和位置取向(positionalapproach)。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socialconnectivity)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按照这种观点,那些强关系的、密集的且相对孤立的社会网络可以促进集体认同和亚文化的形成。

      与此同时,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patterning),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structuralequivalence)”来理解人类行为。

         

1.关系取向中的主要分析内容

由于社会网络分析是以网络中的关系或通过关系流动的信息、资源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这种取向中的主要分析

       内容大多集中在网络“关系”上也就不足为怪了。几项重要内容如下:

      

规模(Range)。处于特定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都与其他行动者有着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关系,规模测量的是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数量。如果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某一特定行动者(节点)上时,对关系数量的考察就变成了对网络集中性(centrality)的考察。所谓的“集中性”是指特定行动者身上凝聚的关系的数量。一般说来,特定行动者凝聚的关系数量越多,他(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不过,关系的数量多少并不是行动者重要性的惟一指标,有时候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比集中性更为重要。特别地,当行动者的位置处于网络边缘时,数量的多少就远不如桥梁性位置来

得重要。

       强度(strength)。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使这组指标成为网络分析中的经典。在格氏的文章中,测量关系强度的变量包括关系的时间量(包括频度和持续时间)、情感紧密性、熟识程度(相互信任)以及互惠服务。如果花在关系上的时间越多、情感越紧密、相互间的信任和服务越多,这种关系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密度(density)。网络中一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率(ratio)称为“密度”。当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的整体密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度”不同的是,(,测量的是“联系”定内容———。

       内容(content,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具有不同的内容。所谓网络关系的“内容”,主要是指网络中各行为者之间联系的特定性质或类型。任何可能将行动者联系(tie)起来的东西都能使行动者之间产生关系(relation),因此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交换关系、亲属关系、信息交流(communicative)关系、感情关系、工具关系、权力关系等都可以成为具体的内容。

       不对称关系(asymmetricties)与对称关系(symmetricties)。在不对称关系中,相关行动者的关系在规模、强度、密度和内容方面是不同的,而在对称关系中,行动者的关系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是相同的。例如,当信息只从行动者A流向行动者B,而行动者B不向行动者A提供信息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对称关系。

       直接性(direct)与间接性(indirect)。网络关系的另一个内容就是直接性或间接性,前者指行动者之间直接发生的关系,后者则指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发生的关系。一般说来,直接关系联结的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行动者,他们往往彼此认同,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因此其关系通常为强关系;而间接关系中由于有中间人的存在,相互联系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强度受距离(中间人的数量)的影响很大,经历的中间人越多,关系越弱,反之则可能(但不必然)越强。

      

2.位置取向中的主要分析内容

与关系取向不同的是,位置取向强调的是网络中位置的

       结构性特征。如果说关系取向是以社会粘着(socialcohe2sion)为研究基点,以关系的各种特征为表现的话,那么,位置取向则以结构上的相似为基点,以关系的相似性为基本特征。在位置取向看来,位置所反映出来的结构性特征更加稳定和持久,更具有普遍性,因而对现实也更有解释力,且需要分析的内容也更为简单明了。其主要内容有:

       结构等效(structuralequivalence)。当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行动者(他们之间不一定具有关系)与第三个行动者具有相同的关系时,即为“结构等效”。这里强调的是在同一社会网络中所谓的“等效点”必须与同一个点保持相同的关系。网络中等效点的数量和质量将对网络的驱动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位置(position)。作为位置取向的核心概念“,位置”在这里指的是在结构上处于相同地位的一组行动者或节点,是被剥落了行动者而剩下的结构性特征,哪个行动者处在这个位置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本身中的处境。

       角色(role)。与位置密切相关的另一项内容是角色,它。,具有相同社会角置。。

      

二,网络分析不能预测社会事实的

ψ󰁠

,他更多的是一种“范式”或“视角”,伯特(Burt,1980)λ称之为“各种取向的松散的联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网络分析有时显得尤为庞杂和不紧凑,不同立场的学者在研究主题、方法论、研究结论方面都会有差异。不过,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个学术流派仍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网络分析蕴含了一些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如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关系等,它反对只用行动者的绝对特征(categoricalattributes)来解释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不管这些特征是个体层面上的行动者所具有的还是集体层面上的行动者所具有的。伯特(RonaldBurt,

ζ󰁠

1986)λ也曾指出“:网络理论的解释以关系模式(patternsofrelations)为基础,它捕捉社会结构中的原因(causalfactors),不考虑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个人所具有的虚假特征。”

        第二,社会网络分析反对任何文化论(culturalism)、实在论(essentialism)和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individual2ism)。大多数网络分析学者认为,社会系统的有机团结并不以社会成员对它的认识为基础,而是以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互锁(interlock)和互动为基础。尽管网络分析也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也使用“角色”“、地位”等概念,但是这些用法都已经经过社会网络分析的重新界定。

       第三,社会网络分析反对过份强调行动者的目的性行为,反对将社会过程视为行动者有意识行动的结果。在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结构一旦由行动者建立起来,它就会对行动者具有约束力,因而他们的行为不可能完全突破社会网络结构的限制。

 

       第四,社会网络分析与主流社会学中的实证“定量”研究

显著不同。正如科尔曼(Coleman,1986)所说,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主流社会学“从系统内形塑系统行为的社会过程转向了形塑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人口统计学过程(de2mographicprocesses)”。与此相反,受图论、概率论和几何学等数学方法的推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网络分析把研究焦点聚集在社会系统的层面上,它关注的是整个互动领域和社会情境的作用。

       不管网络中的行动者处于哪个层次(个体、群体甚至社会),网络分析的目标都是通过对行动者的分析获得关于整个网络的知识。这使得网络分析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二元论”现象:在这种分析方法中,群体的性质往往是由其内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intersection)决定的,而这些行动者的互动则是由他们所处的群体之间的互动决定的。因此,网络分析必须同时兼顾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并在宏观和微观社会实体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三、小结与评论

       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降,一方面得益于数学工具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因为网络分析很适合于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社会网络分析发展极为迅速。

       网络分析中大量应用了数学方法,这有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社会网络分析简洁明了,斩除了纷繁复杂的的社会细节的羁绊,础的社会学家对此望而却步,|λ󰁠

巧”,,网络分析关注的都是已经形成的社会网络的情况,但对于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网络中关系的各种特征和位置、角色是否对网络有影响?影响如何?是关系促成了位置和角色的固化,抑或事实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网络分析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或讨论。

       另外,由于网络分析大多数情况下之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关于网络分析本身的理论讨论还远远不够。尽管社会学家基本上都认同将网络分析作为结构流派中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分析往往结合或蕴涵了理性理论、交换理论、文化理论等多种因素,甚至其内部也蕴涵了不同的理论取向(如结构主义决定论、结构主义工具论、结构主义建构论等)。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形成一种稳定的理论视角,社会网络分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如张文宏等学者对《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等的研究;张具仔关于《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的研究;边燕杰、张文宏关于《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的研究等。

②偶有例外,如肖鸿《: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1~11页。

③参见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8~349页。

④Emirbayer,Mustafa,andJeffGoodwin(1994),p1448.

⑤Burt,R.,(1992).⑦Barnes,J.A.(1954J).ClassandcommitteesinaNorwegianis2

landparish.HumanRelation,p39-58.

⑧相关文献参见Doreian,Patrick.(1974);Barnes,J.A.(1983);Burt,RonaldandM.J.Minor(eds.)(1983)等。

⑨Block原意为街区,(一)批等意思,此处译为“同位群”,特指在多元复杂网络(multiplexnetworks)中于结构上处于相同地位的一组行动者。

⑩相关文献参见Alba,RichardD(1973);Alba,RichardD.and

GwenMoore(1983);Arabie,P.S.A.Boorman,andP.R.Levitt.(1978);Baker,WayneE.(1986)等。ϖλ󰁠相关文献参见Turk,Herman.(1970),Baker,WayneE.(1990)

等。

ωλ󰁠当特定行动者的存在构成了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网络、行动者与网络之间关系时,这个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就可以称为“桥梁性位置”。一旦这个位置上的节点缺失,两个网络或行动者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ξλ󰁠Emirbayer,Mustafa,andJeffGoodwin(1994),p1448.ψλ󰁠Burt,RonaldS.1980:“ModelsofStructure”,Annual

Reviewof,6:p79-ζλ,,1986,toSocial

S.Coleman,andStefanork,1986:“SocialTheory,SocialResearchandaofActio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1:p1309-1335,

p1315.

|λ󰁠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参考文献:

1.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Alba,RiChardD.1973.“Agraph-theoreticdefinitionoffaso2ciometricclique”JournalofMathematicalSociology,3:p113-126.

3.Arabie,P,S.A.Boorman,andP.R.Lebitt.1978.“Constructingblockmodels:Howandwhy”,JournalofMathematicalPsychology,Vol.

17:p21-63.

4.Baker,WayneE.1986.“Three-dimensionalblockmodels”JournalofMathematicalSociology,12:p191-223.

———1990.“MarketNetworksandCorporateBehavior”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96:p589-625.

5.Barnes,J.A.1983.“Graphtheoryinnetworkanalysis”SocialNetworks5:p235-244.

6.Burt,RonaldandM.J.Minor(eds.)1983.Appliednetworkanalysis:AmethodologicalintroductionBeverlyHills:Sage.

———1992,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

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7.Doreian

,Patrick.1974.Ontheconnectivityofsocialnetworks,JournalofMathematicalSociology,3:p245-258.

8.MustafaEmirbayer,JeffGoodwin,1994:“NetworkAnalysis,Culture,andtheProblemofAgenc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9(6):p1411-1454.

责任编辑:志文;校对:亚中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