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内在的关系模式决定我们的外部关系--投射和认同

(2016-05-27 03:04:21)
标签:

转载

    本文将用到两个心理学名词:投射和认同。我将用我们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说明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他的内在的关系向外的展现。这就是投射。


 

    对方对你的投射如果被你接受了,或者你对对方的投射被对方接受了,这就叫认同。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简单的说: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但是在你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某一时刻,在某个关系中,你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另一时刻,你或许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


    在外部关系中,你在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时候,关系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互动,不只是我们与其他人的言语的互动,还有来自潜意识的信息的互动。相对于意识层面的言语的互动,潜意识的互动更重要。


    在这这个互动中,内在的关系模式都是基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6岁前就基本形成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有多么重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一直恒定不变。相反,与其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每一个互动都是机会,即促进你的心灵改变的机会。当然,这也常常蕴涵着风险,每一个互动也有可能把你的心灵拉进黑暗。


    如果只讨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关系并非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互动。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自爱=“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往互动,逐渐改变着自己的一些投射与认同的方式,同时也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


    如果我们经常与一些温和、爱和宽容的人相处,他们对我们的投射,常常令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们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童年时建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些冷酷的人,他们的冰冷、恨与苛刻也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令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想受这些人的不良影响,我们须养成一个意识:在关系中受伤的时候,适当从关系中跳出来一下,用那双旁观的心灵之眼审视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用旁观之眼审视内在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内在的关系对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无比重要,直接影响我们的自我成长(成为自己)。


    比如“自爱”,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
    自立,就是“内在的父母”尊重“内在的小孩”的独立空间。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发现接受自己,爱自己是那么的难?因为假如“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冲突性很强的话,这是并不容易做到的。所以,过于挑剔的父母,很难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爱。做不到还因为,我们常以为自爱与自信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尝试就可以逐渐做到了,我们很少从关系的角度去审视这一点。


    我们不仅要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去看别人。假若我们学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这世界上到处是假自信、假自爱和假自尊。


    因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爱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其实暴露出了一个秘密,他们的强大的自我是伪装的,他们必须要把自己的强大建立在别人的弱小之上。他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中,有一极----通常是“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另一极----通常是“内在的小孩”----过于弱小,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内在关系模式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突,令他们很不舒服。于是,他们会尽可能地向“内在的父母”认同,而将“内在的小孩”尽可能地投射到别人身上。由此,这些貌似强大的人,对周围人而言,其实是地狱。


    喜欢嘲笑弱者的强人一定是假强者。最经典的例子是希特勒。小时候,他的父亲常把他打得死去活来,并且一边暴打他一边嘲笑他弱小、意志不坚强。这样一来,希特勒的内在的关系模式非常可怕,一极是“暴虐的强大的老爸”,另一极是“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最终,希特勒意识上彻底认同了“暴虐的强大的老爸”,并将“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压抑到潜意识中。然而,“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并未消失,相反可能对他的影响会更大,它会时时跳出来,告诉希特勒,他曾经多么弱小多么没用。希特勒不能容忍这个“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影响自己,于是他将它先是投射到周围的人,接着投射到其他群体——如犹太人身上,最终将它投射到整个欧洲。


    在与其他人、群体和国家的关系中,希特勒表现得无比坚定无比强大,同时拼命地攻击各种各样的“弱小者”。看上去,他好像是百分百的强人。然而,我们用我们的心灵之眼,从内在的关系这个角度审视一下就会知道,这其实只不过是他内心的病态的关系模式向外展现的结果而已,他以“暴虐的强大的老爸”自居,而将“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了其他人、群体和国家之上。然而,这远不能表明他强大,相反表明他有无比脆弱无比自卑的一面。


    希特勒是一个极端,然而,类似他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假若你遇到一个貌似强大的人,但你和他相处非常不舒服,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尽一切办法,显示他的坚强并令你感觉自己很渺小。那么,你可以推断,这个人和希特勒有类似之处,他正将他的“内在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比如有些白手起家的老板,历经难以想象的磨难,才有了成功的一天。这些磨难,令他心如铁石,对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下岗工人大肆攻击。他的逻辑是,这些人如此脆弱,所以活该挣不到钱,也活该被强者瞧不起。他们之所以攻击那些弱者,其实是他特别惧怕自己会变回那样。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他,如果他变成了那样的弱者,没有谁----其实是没有亲人,尤其是最重要的亲人----会同情他,所以他绝对不能陷入那种境地。于是,他绝对排斥自己柔弱的一面,这最终变成,他绝对排斥所有的弱者。但是这类私企老板招的员工,却多是无能之辈,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最终被他嘲弄,然而他又很少开除他们。这是因为,他和这些员工建立关系,正是为了将自己“内在的脆弱的小孩”投射到他们头上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他才能很好地以“内在的坚强的父亲”自居,而将自己胆怯、柔弱的一面投射到员工身上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描绘说,自我实现者的一个人格特征是,一方面疾恶如仇,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又无比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大。


    我们应切记一点,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那些从不怕疼而且总是无情地嘲笑别人的柔弱的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


    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投射与认同:
    我老爸的一个朋友的小儿子小丁到南京工作了,工作两个月时,一次见到我,他和我说:“单位的很多人都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来教训我这个新来的,就像我是一个顽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这些摆出长者姿态的人来教训他,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向他投射他们的一些东西。一般而言,他们投射给她的,就是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因为这些教训,小丁很容易受到影响。他说“一旦别人有一点表示出不满,我就特别担心,我甚至会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些人对他的投射,都成功了,都严重影响到了他。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小丁认同了这些人投射给她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那些人向他投射,是他们的事,而他认同这些投射,就是他自己的事。

 

    小丁为什么这么容易认同这些投射,这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呢?我了解他的爸爸妈妈,他们一直就是这样对他的,他们几乎从来不夸他,而只是一味地挑剔他指责他甚至羞辱他。由此,他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别人之所以那么容易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他的头上,是因为他的内心中首先有了一个“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这种互动模式令小丁非常痛苦,他渴望摆脱这种痛苦。我给他的建议是,当别人再次动辄指责他时,他要告诉自己,这些人其实是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过来了。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问题。这就是“投射不认同。”


 

    小丁这些同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与“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所以,他们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瞧不起别人,要么是甘于被别人瞧不起。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们挑剔你,其实并非是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你是否认同,就是你的问题了。


    我们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与别人玩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影响并改变别人,也被别人影响并改变。虽然,这个过程常常进行得如此隐秘,以至于我们很难发觉,但是它时时刻刻在发生。

 


阅读关键


1、内在的关系模式决定我们的外部关系。


2、从内在的关系模式重新审视我们的个人成长。


 

3、和正向的团体交往,这个团体的内在关系模式通过投射认同机制,能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放弃童年时建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团体的影响力是我们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之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