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
(2016-04-18 08:53:25)
标签:
教育 |
幼儿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
西安安市长安区第三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了幼儿主要学习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如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区域活动的指导形似于集体教学活动只注重认知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包括态度、情感、意志在内的社会性发展,活动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可行性教师该如何预设等等问题。所以,本文就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进行如下论证。
一、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1.把好进区关。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选择区域活动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区域幼儿特别感兴趣,踊跃参加,而有些区域却无人问津,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教师往往采用“活动区分配指定法”,即教师强行指定幼儿的活动区域,这样做违背我们设置区域活动的目的本意,也影响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进区卡即教师在每个活动区根据空间的大小为幼儿设置数量不同的插卡处。活动一开始,幼儿每人拿着自己的入区卡,任意选择区,然后将区域卡插在相应区域的插卡处,当插卡处插满时,则表示该区已满员,幼儿须另选其它区域进行活动,有空档时,幼儿可随时持卡换区,待幼儿到中大班规则意识形成后,可视情况撤掉进区卡由幼儿自主判断能够进的区域。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又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2.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引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常常会顺应幼儿的活动进程及他们的兴趣点,尽量多提供这方面的机会。比如,在益智区小朋友们很喜欢拼图。我们想到了让幼儿用自己画的作品、废旧书封面、广告图片等作为材料制作拼图,教给他们制作拼图的基本方法:先画后剪再塑封。玩自己做的拼图是何等的急切,但在兴趣盎然中,却突然发现有的很难拼,是因为构图太乱、剪的块数太多……这些问题都是小朋友在自主操作时发现的,所以他们会自觉地、有兴趣地探索、思考,这时教师要不时地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教师的关注点
(一)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性
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有了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幼儿,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围绕课程有一个总目标、然后每个区角有一个分目标。其次,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
(二)投放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开放性、目标性、参与性和可变性。教师投放的材料要能适合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从本园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我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指标。
(四)观察的目的和方法
(1)幼儿活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是否能坚持完成某一活动?是否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新的玩法?怎么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难?解决了没有等等,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幼儿,从而发现问题,掌握动态,因势利导。
(2)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我们领悟到:要学会观察,真诚地向幼儿学习,真正读懂幼儿的心。观察必须细致、深入,活动开始、结束时采用整体观察为宜,活动中要有目的地重点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时机,适时介入,适时参与,适时引导,与幼儿一起协商,提出建议或进行启发性提问;与幼儿共同探索,激发幼儿想象、思考,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
长安区第三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班级
:
幼儿 姓名 |
|
观察时间 |
|
观察内容 |
|
||
实 |
|
||
分 |
幼儿对本区域的兴趣 A、非常感兴趣( |
||
|
|||
措 |
|
四、注重讲评环节
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是指在区域活动进行一个段落或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儿选择的活动区域内交流活动的“成果”。分享幼儿不同的经验。
1.讲评分享的目的
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是对区域活动的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为了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它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1)在分享交流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分享交流,幼儿能积极地展示自我,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思考讨论,激起幼儿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2)通过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将学习经验迁移应用。分享交流中,幼儿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吸收内化,并将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孩子迁移应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展现幼儿个性,展示自我,提供教师为幼儿指导的依据。通过分享交流,幼儿可以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才能,而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动作、思维、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更好地指导。
2.分享的方法
(1)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
针对幼儿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于是教师需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或者指出幼儿在活动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使幼儿得到满足。
其他有效的策略
1.听音乐收放区域。教师可在进区和收区环节选取固定的音乐,幼儿可根据音乐指令完成进区收区环节,增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同时,也给幼儿养成时间意识。
2.与主题活动相融合。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具有共存性、相融性,这两种教学活动都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两者的开展形式都比较灵活多样。从教学与发展的整体效益上看,两者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往往能很好地配合、补充主题活动。所以,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立足传统,兼容并蓄,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根据需要把主题活动的内容提前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或把主题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两种活动内容互相融合。
3.墙面创设要注意提示性、展示性。区域活动更多的是为幼儿创设、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因此,活动中教师不妨变得“被动些”、“迟钝些”,有些活动幼儿能独立操作完成的,教师应尽量减少显性指导,只是提供一些范例、图示即可。为此,我们在区角的墙上,设置了图文并茂的指示牌,将规则、流程很明白地告诉幼儿,提醒他们这是什么地方?在这可以做些什么?怎样做?注意什么……美工区:我们把作品的制作流程图贴在墙上,让幼儿自己按步骤尝试、探究,如碰到困难,可以把范例拆开,一步一步地跟着学;在表演区,贴上节奏图谱,让幼儿边看图谱边听音乐演奏,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演奏活动;在建筑区,通过把幼儿自己拼搭过的东西画出来,第一次、第二次进行纵向比较,展示在墙上。这样,从墙面上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4.家长资源像座宝藏,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无限潜力。我们可挖掘和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优化和提升可贵的人力资源,使环境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中。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实施、幼儿园管理和特色教育之中,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和组织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