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3月娃娃家方案

(2016-04-05 23:52:52)
标签:

杂谈

小班娃娃家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里,要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情绪波动大,而且在情感上有较大的依赖性。娃娃家游戏能创设自由、宽松、舒适与温馨的环境。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让幼儿在自由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创造性的、自由的进行自我表达。另外,娃娃家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情感方面、能力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着大人的举动:给娃娃穿衣服,喂食等。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他们体会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内心自然地萌发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活动名称: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1丰富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娃娃家的开展变得有序、有趣。

2让孩子们学会当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

3、懂得在家里要相亲相爱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材料投放:  

1布娃娃、柔软坐垫、奶瓶、小被褥、小沙发、饮水机、电视机、娃娃衣服等。

2、家中及幼儿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

3、空间较大的柔软地毯。

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

什么事情?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我来当爸爸妈妈。

  1、问题: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宝宝,谁会照顾这些小宝贝?

2、讨论:你想怎样照顾她,让他不哭了?

3、提出新任务:小朋友评选"最佳爸爸妈妈"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http://s14/small/0069jgadzy70GldZ1NPdd&690

http://s7/small/0069jgadzy70Gle2ql836&690

http://s14/small/0069jgadzy70Gle6yUlbd&690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娃娃家串门。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最佳角色奖。

http://s10/small/0069jgadzy70GlepeNb19&690    http://s1/small/0069jgadzy70GlpAvjWa0&690

    1、师:你为宝宝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样照顾他的?

    2、师幼评选最佳角色奖。

活动中出现的现象:

1、有的小朋友一进区域就开始争吵,先是为了谁当妈妈而争执,后又为了谁照顾娃娃多而争吵。还不时的为争夺游戏材料发生争吵

2、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不够充足,活动只停留在表面,许多孩子们的兴趣点只在交换玩具的那一瞬间。而不是在玩娃娃的过程中。

3、有的孩子玩一会儿娃娃,就把它扔在地上,对家不感兴趣了,不想在娃娃家玩了。

4在娃娃家的环境创设中,没有足够的美感,孩子们觉得不够温馨而有出区的倾向。

5、对家庭中各种角色的理解不够到位,不知道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致使娃娃家动态的表演不够丰富,只停留在表面。

指导策略:  

1、多投放一些“娃娃家”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在数量上满足孩子的需求。

2材料的投放分层次性,确保区域活动的时间,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一个真正自主探究的环境,使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3、创设温馨的区域环境,让孩子进区感受到家的温暖。

4.幼儿间出现问题,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当他们无法解决时,老师可适当介入。

5.把能力好,会交流协商的幼儿与能力差,自我中心较强的幼儿搭配起来。

6、对孩子多一些观察和耐心,了解幼儿行为的正真缘由,走进孩子内心,为进一步的引导提供有力帮助。

7、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不能急躁,要耐心的去引导,与家长交流,平时用小游戏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角色,明白每个人的都有自己不同的事情,从而能自己的事自己做。

   



      解瑞琳

       20163 

小班娃娃家活动—《我爱我家》活动反思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使游戏中有的幼儿徒有游戏之表。而不具有游戏之实,缺乏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老师的指挥下幼儿并没有享受游戏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教师担心个别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破坏行为,动员他们去做一些安静的角色,这样教师也省心了,但这种干涉会给幼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教。教师为幼儿选择了角色,在幼儿看来,这是教师在惩罚他,他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总是不让.他玩他喜欢的游戏。这样做会使孩子失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又失去了认识自我的机会。

  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走动、缺乏深入观察,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请客人进门?等等。这些提问反而打断了幼儿的思路,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急于用自己的美好愿望去代替孩子的成长。忽视了游戏自身的特点,急于求成,故对区域活动评价采取了表面化的评价,对具体的东西没有做出真正意义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常以“检查者“的身份,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等,忽视幼儿参与活动本身,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

 

 

 

                                  解瑞琳

                                 201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