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三十年中国学界汤亭亭作品研究综述

(2016-04-12 14:51:48)
标签: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官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投稿

汤亭亭作品研究

分类: 期刊目录
      本文摘自长春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网http://ccjyxb.com     
      官方投稿邮箱:ccjyxb@163.com        投稿咨询QQ:286947632
      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1940———),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因其主要四部作品《女勇士:一个女孩在群鬼间的生活忆往》(WomanWarrior:MemoirsofaGirlhoodamongGhosts,1976)、《中国佬》(ChinaMen,1980)、《孙行者:他的即兴曲》(TripmasterMonkey:HisFakeBook,1989)和《第五部和平之书》(TheFifthBookofPeace,2003)享誉文坛。她的作品不但获得美国文学界各种奖项,而且还入选美国经典文学选集《诺顿美国文学》,在当世作家作品中最多入选课程设置,被文学、美国研究、族裔研究、历史、妇女研究等各个专业选作教材讲授,甚至进入了高中课程(金莉:2010,256)。
1992年汤亭亭得到美国文学与艺术创作者的最高荣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的称号,2008年9月10日,她更是获得了创作生涯中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杰出文学贡献奖。多变的写作风格、女性与少数族裔双重边缘身份以及其作品探讨的多重主题使得汤亭亭不但在美国本土备受关注,在中国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从国内第一篇研究汤亭亭的论文发表时间算起,汤亭亭在中国的研究已走过33个年头,期间成果辈出。本文从这些研究成果出发,按时间顺序对其归纳探讨,以期了解汤亭亭作品在国内的接受和研究发展状态。
      一、汤亭亭研究在中国的概况
      汤亭亭第一部作品《女勇士》发表于1976年,第二部作品《中国佬》发表于1978年,而国内关于汤亭亭的第一篇研究却是见于1981年,《外国文学》第一期上刊登了江晓明的文章《新起的华裔美国女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关于汤亭亭的研究文章不过四篇,除江晓明的文章之外,还有凌彰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世界图书》,1981年第5期),郑国强的《马克辛·H·金斯顿的<金山勇士>》(《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2年07期)和范宝慈的《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新观察》1985年第5期)。进入90年代,情况略有改观,研究文章数目上升至十余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有三篇以汤亭亭为研究对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沈文琴的《玛克辛·金斯顿在<女勇士>中的身份探索》(1995年)、康莉的《<女勇士>中中美文化冲突与调解》(1997年)、南开大学孙岳的《M.H.金斯顿作品主题研究》(1995年)。1994年《外国文学》第5期王立礼的《汤亭亭:<第五部和平之书>》则标志着汤亭亭的主要四部作品全部进入国内研究界。199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女勇士》和《孙行者》的中译本;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佬》的中译本。中译本的出现解决了阅读方面的难题,使许多不会英语的研究者、读者了解了汤亭亭,对其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投身于汤亭亭的研究当中。
      同时伴随着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浪潮,2000年之后关于汤亭亭的研究论文、书籍大量涌现,研究内容也由早期的作者评介转向探讨作品的写作策略、作品主题以及与文化研究领域相关的内容方面。这其中除国内的研究者外,还有美国汤亭亭研究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华裔学者林涧(JennieWang)。她的著作《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她历时十四载的辛苦成果,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了文本细读、互文性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内容则涵盖了汤亭亭研究与对汤亭亭研究的再批评两个方面,是汤亭亭跨国研究的开拓之作。
      二、汤亭亭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一)1981———1999研究的起步阶段1981年《外国文学》第一期上刊登了江晓明的文章《新起的华裔美国女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马克辛·洪·金斯顿即汤亭亭,可以说正是这篇文章开启了国内对于汤亭亭研究的进程。在这篇文章中,江晓明简要地介绍了汤亭亭的生平,并对她已经发表的两部作品《女豪杰》(即《女勇士》)和《金山勇士》(即《中国佬》)进行了评介。指出两部小说共同的特点———对于神话传说的改写应用,以及书中人物对于身份、归属的迷茫与追寻。为配合这篇文章的发表,外国文学在同期还推出了由江晓明翻译的两部作品的节选:《女豪杰》中《无名女人》一节与《金山勇士》中《檀香山的曾祖父》一节。80年代的另外几篇研究论文主要以介绍为主,进入90年代关于汤亭亭的研究才逐步走向深入。刊登于1993年《国外文学》第4期的李素苗翻译的美国学者李磊伟的文章《修订美国文学名著录:马克辛·洪·金斯顿的<中国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篇研究论文。这篇文章以汤亭亭的第二部作品《中国人》(即《中国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品标题的意义、作品中的神话改写、名著改写、历史改写及叙述方式———“说书”。这是国内汤亭亭研究中第一篇深入到作品艺术论层面上的研究论文,日后关于汤亭亭作品中的研究热点问题,诸如新历史主义、戏仿、身份问题在这篇文章中都可以见其雏形。90年代关于汤亭亭研究的艺术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女性主义方面。潘志明的两篇文章———《金斯顿小说<孙行者>中阉割的双重批评功能》和《言说人生: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行为》,前者以《孙行者》中阉割的双重批评功能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华人的属性意识,特别是女性意识;后者则以《女勇士》为分析文本,先从语言角度出发,说明语言是如何建构与衡量女性属性,再深入到叙事层面,从全文结构安排的角度阐释女性权利。沈甫根的《神话世界的“离经叛道”者———解读金斯顿作品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女勇士》《中国佬》和《孙行者》这三部作品中神话传说的解读,说明三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即女性主义、书写美国性和重书华裔在美历史,批判美国社会对于华裔的迫害。亓华的《华裔美国女作家对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的解构———论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更是这一阶段汤亭亭小说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之作。文章首先论证《女勇士》是一个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再通过对于标题“女勇士”的文本阐释,说明作品中蕴含的“复义式”或“复调式”。
      具有启发意义的是,文章并未到此结束,而是进一步指出“女勇士”身上的男性特点及其男权社会价值观的体现,由此说明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反映出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在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总体研究中也将汤亭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专家张子清教授在1992年刊登于《当代外国文学》的研究论文《美国华裔小说初探》的第三部分中专门介绍了汤亭亭,评介其前三部作品,肯定汤在美国文坛的地位———“著名华裔小说家”“牢固立足文坛”“拥有反批评的实力”“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声音”。(张子清:1992,156,157)刊登在《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第2期由董文胜翻译的美国华裔学者林瑛敏(AmyLing)《评介三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一文,选取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女勇士》《第五个中国女儿》(黄玉雪著,多译为《华女阿五》)《喜福会》(谭恩美著),再一次肯定了汤亭亭的文坛地位。在1981到1999年这一期间国内对于汤亭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正是这些评介让国内学界认识了汤亭亭;其次,这些为数不多的评论文章涉及汤亭亭研究的诸多方面,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时期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翻译的不统一,比如对于汤亭亭名字的翻译就有四五种译法;其次,由于国内研究滞后,对于汤亭亭了解不够,有的译者在翻译引进国外研究文章时会有许多误译,上文所提到的亓华教授就是在读过一篇翻译论文后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才觉得有必要撰文对《女勇士》理解和评论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二)2000———现今研究的成熟阶段2000年后国内汤亭亭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研究论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大幅的提高,研究话题广泛并积极跟进国外新兴文艺理论,国内研究界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虽然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是以单一的作品研究为主,但出现了针对汤亭亭主要作品的整体性研究。这些研究以汤亭亭的主要四部作品中的二或三部为研究对象,发掘其中的共通的某一主题、特质、叙述策略或理论现象等,进行整体研究。如张晓华《众声喧哗的后现代剧场》是从《女勇士》《中国佬》和《孙行者》中所采用的“拼贴”和“互文”这两种创作方法入手,探讨其小说的后现代品质;陈国新等所撰《汤亭亭作品中的和平主义思想》则以《女勇士》与《第五部和平之书》为研究文本,认为两部作品都表现了汤亭亭热爱和平、反战的思想;张建华《同谋·颠覆·超越———东方主义视阈下的汤亭亭创作》选取《女勇士》《中国佬》和《第五部和平之书》,利用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视角指出三部作品的流变过程———《女勇士》实则为东方主义的同谋,《中国佬》是对东方主义的颠覆,而《第五部和平之书》则走向全球化写作,已然超越了东方主义。这类研究着眼于全局,利用作品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证,更有利于深入探讨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文本中的一些符号、意象也开始进入研究的范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花木兰”这一形象。“花木兰”是《女勇士》中《白虎山学道》所主要描写人物,作品实则并未直接指出这个人物是“花木兰”,而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通过上下文间晦涩不明的叙述让读者认同“我”就是“花木兰”,而“我”的经历与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木兰辞》中“花木兰”故事已然大相径庭。许多研究者以此为题写文论述,如黄彬瑶《“花木兰”:作为“他者”的文化符号》借用萨义德文化理论对比分析了迪斯士动画《木兰》与《女勇士》中“花木兰”的形象,说明“他者”文化的中国符号是如何被运用和重构的;刘成萍《变异学视野中的花木兰形象———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利用比较文学变异学为理论依据分析汤亭亭移植改造“花木兰”形象的社会历史原因。
      从20世纪90年起,西方流行批评话语进入国内,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理论框架,关于汤亭亭的研究也同样如此。除最先被使用的女性主义之外,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有关的“拼贴”“戏仿”“互文”,与文化有关的“身份”“政治”,甚至近年来热议的生态批评等等都成为汤亭亭研究的主题与关键词(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与之相关的“身份”成为最为热门的讨论话题。“华裔美国人如何定位自己”“我是谁”这类问题是美国华裔作家们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而与之相关的中美文化冲突与交融则是另外一个热题。汤亭亭作品中的戏仿、拼贴、反讽、互文等等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许多研究者以此为题著文论述。在作品叙事策略研究方面,研究者借助巴赫金对话理论探讨其中的“复调”,使对于文本内部的研究走向深入。而这一时期更多的主题则体现出研究正在由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很多研究者以作品为依托,探讨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问题,诸如种族平等,全球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等。而随着国内汤亭亭研究的深入,她的诗歌也开始为人关注。汤亭亭的主要诗歌集有《夏威夷之夏》(Hawai’iOneSummer)(1987)、《当诗人》(ToBethePoet)(2000)、《我爱给生命留出宽广的余地》(ILoveaBroadMargintoMyLife)(2011)。2005年张子清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首先撰文评介了汤亭亭的《当诗人》,称“她的诗集像一本日记”,“语言极其朴素”,“使人感到亲切”(张子清:2005)。随后,2007有两位研究者都以《当诗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诗集中“鸟”的意象和其中涉及文体创作、“花木兰”象征寓意及族裔身份问题(陈富瑞:2007,237-242;邵怡:2007,89-95)。2011年汤亭亭的收山之作《我爱给生命留出宽广的余地》出版,《译林》在2012年第三期刊登卢俊的文章《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评汤亭亭新作<我爱给生命留出宽广的余地>》。卢俊极其详尽地评介此书,在国内没有中译本的情况下,这篇评介文章无疑对读者起到了重要的导读作用。
      三、结语
      三十多年来国内对于汤亭亭的研究成果显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既有著名专家学者的名作,也有众多致力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年轻学者、研究生们的汗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包括汤亭亭研究,呈现出繁荣样态,名篇名作不断。与此同时,问题也同样存在。首先,作品研究分布不均。不谈诗集,只看汤亭亭的四部小说。在所有研究作品中,《女勇士》的研究占了大半,《中国佬》次之,而对于《第五部和平之书》的研究只有寥寥十数篇而已。而即使是在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女勇士》研究论文中,讨论主题依然主要围绕女性主义、文化冲突、族裔身份等,较少有新意、深度的话题。其次,正如金莉教授在文中所指出的,“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学术水平还不够高。一方面,我们在多数情况下还无法打破西方学术话语的支配地位,习惯于以西方模式和西方理论解读美国文学;另一方面,我们还常常采用一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式的批评范式,与国际学术话语距离较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