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狂飙》从未长大的“孩子”源于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2023-02-18 19:03:08)
标签:

心理

心理学

教育

电视剧《狂飙》爆火,高启强和陈书婷这对夫妻角色的塑造让两位主演成功出圈。

剧中,除了警察安欣、李响等与黑恶势力代表高启强、高启盛等之间的反黑反贪对峙剧情引人入胜之外,也凸显了家庭教育中各种问题与矛盾纠纷。

从高晓晨这一最终走向了悲剧的人物命运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01打压式教育

纵观全剧,身为妈妈的陈书婷,果断、强悍、精明、有气场、有见识、有格局。

哪怕是站在黑道大佬高启强的身旁,气势都不输分毫,被网友评价:“不是因为是大哥的女人,所以叫大嫂,而是她站在谁身边,谁就是大哥”,由此可见,陈书婷的强势本色。

在她对高晓晨的教育中,也将她本身的强势特质带入,对儿子进行了过度控制和打压式教育。

我们不难理解,身为母亲,她的本意是为了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让他能有更好的发展,走向正途。但却因为方式不当,造成了失败的教育。

强势母亲的血脉压制,让成年的高晓晨,内心逐渐扭曲,性格十分拧巴,嚣张跋扈,不断惹事端,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总是冲动莽撞行事。

归根结底,他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一次次制造麻烦,目的只是凸显自己的能力,换取父母的关注和认同。

在打压式教育成长起来的高晓晨,既想挣脱束缚,却又自卑敏感,无法真正走向独立成熟——实质上,高晓晨内心一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而身为母亲的陈书婷或许认为,只有自己可以管得了自己儿子,以自我而偏执的方式进行教育——在高晓晨犯错时,要么勒令制止,要么粗暴打骂,甚至缺乏完整的交流沟通,或是出面替儿子“完美”善后。

这一系列的处理方式,让高晓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避开了自己的责任,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不足,更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

02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1)积极沟通,走进孩子内心

剧中的陈书婷和儿子高晓晨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方式,陈书婷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对儿子进行教育,未能真正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高晓晨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某种程度上,高晓晨内在的情绪是被压抑的,他的内在自我从未被身为母亲的陈书婷真正看见。

尽可能正面地去评价、正面地去和孩子沟通,是通往孩子内心的有效途径之一,惟有真正看见孩子,才能知道他身上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该如何引导解决。

在湖北电视台《帮女郎在行动》栏目中,心理专家贾如棋受到记者特邀,协助处理过大量的案例。其中一期,小女孩因屡次偷钱,家长多次管教无效而求助。

心理专家贾如棋和小女孩的对话:“我们今天来不是指责你的,或者批评你的,只是我们想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你当时怎么想的?是要不到,还是什么原因?”

站在平等的角度,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她的想法,最终,孩子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详情可查看报道【媒体报道】12岁小女孩:来啊,剁手啊!

(2)    惩戒需要适度

父母实施惩治教育需要适当,当孩子犯了一些错误的时候,如果第一次跟他沟通他能承认错误,不建议有进一步的惩治行为。

但是如果这个孩子非常调皮,三番五次的,建议有一些轻度地责骂,轻度地打,比如打屁股,适当地惩戒就可以了。

(3)容许孩子在适度地范围内犯错或试错

在陈书婷的教育过程中,往往都是以非常严苛的标准要求孩子。

比如在高晓晨弹钢琴时,不但没有鼓励,反而怒斥“练了这么久,才进步这么一点?”在高晓晨做题时,错了2道题,老师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仍然挨骂。

长期下来,孩子内在的挫败感很强,自我价值感被剥夺。

“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要容许孩子犯错,只有他犯错,他才有可能成长。”心理专家贾如棋如是说道。

(4)试错的意义

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方法、改正错误,修正自我,成长能力的过程。
比如说做家务,让他独立去处理一些事情,去在试错的过程中,培养独立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果不允许孩子适度试错和犯错,不但会剥夺孩子寻求正确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自我成长进步的空间,也会使他们变得恐惧犯错,疏于尝试,无法真正独立自主,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就像剧中的高晓晨那样,即便他的本意是想帮家里解决问题,却也总是适得其反,最终落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莽夫”评价。

没有父母庇护的他,就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正确应对和解决问题。

结语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方法很多,但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

如何找到适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怎么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是每个家长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

在孩子成长之路上,遇到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的指导建议,为孩子和家庭的良好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是高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转载须知意津心理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注明出处
意津宣传专员微信:YIJIN005
封面图:意津心理原创
编辑 |  意菡
指导 |  贾如棋、意婷、意之
审核 |  意婷、意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年02月14日
后一篇:2023年07月0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