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马向来并称,但这是个性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聂卫平厚重如史书,一页一页翻下去,古朴单纯。马晓春 飘逸似乐谱,每一个音符都是跳动的,你抓不住她,只有用心倾听才能捕捉几丝其中意境。
马晓春出战三星杯费了一点波折,起初他并不愿意接受外卡,这是个让几乎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他的理由很自我:状态一般,去了也难赢棋。后来峰回路转,时隔三年再度出现在世界大赛舞台上,很多人对他抱有期待。选中马晓春的是韩国“初段之王”韩尚勋,初生牛犊想来并未认为这一关如何难闯。在围甲中屡屡以快棋给年轻棋手上课的马晓春本来是又要上演一出教训轻狂少年的好戏的,奈何最后关头出现失误,半目小负。不过马晓春没有表现出沮丧,他谈笑自若,似乎刚才的对局只是一盘卫生棋。
这是马晓春习惯的神情了,现在你基本看不到他在输棋之后有什么异样。一切仿佛都是无所谓,你无法清楚他内心在想些什么。他浑身都弥漫着“妖”气,他的洒脱不是故意的做作,而是从骨子里散发而出,在冰冷的胜负世界里,他是一名异类。
现在天才少年满天飞,但真正称得上超越马晓春的还没有谁。在中国缺乏木谷道场那样优良培养环境的情况下,马晓春18岁便获得全国冠军,19岁晋升为职业九段,围棋王国日本也难觅这样的天才。如果不是中日擂台赛造就了聂卫平的神话,马晓春或许早十年就成为中国围棋第一人了。
虽然几次在擂台赛上充当“扳头人物”,但马晓春称不上是擂台英雄。加上初期的世界大赛上表现平平,中日名人战又遭遇小林光一的铁腕打压,马晓春一度连国内二号人物的地位都难保,人们对他的评价有点像今日批评孔杰:关键的硬仗顶不住,大器未成。那时的马晓春也谈不上潇洒,他一定在默默苦修,只是别人未必看得见。
天才再经过反复打磨必成神兵。自从于小林城堡中破壁而出,马晓春一跃而上颠峰,国际国内各大赛事所向披靡。1995年天才终于登基为王者,东洋证券杯和富士通杯揽于一怀,马晓春踩在两位前辈巨人聂卫平和小林光一肩头俯瞰天下。
可是马晓春注定是位命运多舛的天才,李昌镐的横空出世终结了短暂的“马晓春时间”。与小林光一不同,李昌镐年轻马晓春十一岁,这是足以培养出两代高手的年头。马晓春顽强抗争之后,终于在更天才的对手和时运面前倒下,与世界围棋颠峰逐渐相忘。
大起又大落可以让人疯癫也可以让人悟道。历经坎坷的马晓春没有让思想沉沦,反倒愈加洒脱起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简洁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极像一名哲人。没有了太多的光环,更多人可以走近他,这时大家发现,其实马晓春也是个很单纯的人。他智慧却不世故,精明但少心机,他一样有血有肉,一样豪爽仗义。
在中国围棋屡攻不下世界冠军高地之际,马晓春挺身而出,担任国家队教练组组长,以自己的实力和资历“震”住了国家队的才子高手们。看似闲散的马晓春工作起来却毫不含糊,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围棋迅速破茧,连夺世界冠军,进入与韩国全面抗衡的时代,盛世景象前所未有。
马晓春自己也未远离一线,在围甲中与实力一般的武汉队数年共患难,调教出一支敢于向任何强队叫板的青年军,他这也不时上阵杀上一盘,诡异的行棋依然令人叫绝。
能不能说马晓春已经成功转型了呢?从表象上看未尝不是如此,但马晓春真的就甘心笑看风云,置身于顶级竞争之外吗?赵治勋在日本还能拿大头衔,徐奉洙去年杀进三星杯四强,一度低迷的刘昌赫也卷土重来,曾傲立颠峰的马晓春心头会不会有一丝怅然?他很冷静,很理性,所以他会拒绝三星杯外卡,但是他内心的热血一定还在激荡,他一定还想做那个天下唯我独尊的大英雄。还能再回去吗?那些如水而逝的花样年华……
仙风道骨掩不去豪杰襟怀,不论前路何方,毕竟忧过,喜过。风尘之中有歌声回荡,知音也罢,路人也好,这一段岁月我们曾相逢一笑。
月下的江中,那条孤独的客船,深幽的寺里,那口孤独的钟。
耳畔的钟声仍是去年那一响吗?江心的渔火,如春山远处的眼神。
马晓春,中国围棋国手,浙江嵊州人,中国第一个职业围棋世界冠军,曾创下中国围棋名人战十三连霸记录,2005年出任中国围棋队总教练之职。
马晓春9岁开始学棋,13岁进体校,15岁进集训队。获第5届、第7届中日围棋“世界杯”优胜,第7届、第8届、第9届中日“名人战”优胜,第2届霸王战“霸王”,第2届“友情杯”赛冠军,5次全国个人赛冠军,2次“新体育杯”赛 冠军,
2次“国手战”冠军,第1、8、9、10届“天元”,2次全国“十强赛”冠军,获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CCTV杯”冠军,第3届、第5届、第6届“棋王”,第1届、第2届“大国手赛”
冠军。获第7届东洋证券杯亚军,第9届富士通杯亚军,第10届第三名。获1995年“龙山和杯”双龙争霸赛优胜,1995年“荣冠杯”赛冠军。1995年5月获第6届东洋证券杯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围棋世界冠军,8月,再获第8届富士通杯赛冠军,成就“双冠王”。1996年,获第2届中国男女双人赛冠军,1997年“德隆农业杯”冠军。进入第2届世界公开赛半决赛、第2届世界棋王赛八强、第8届“东洋证券杯”八强。获第3届世界公开赛亚军,第3届世界棋王赛亚军,1998中国(贵阳)四强争霸赛冠军获第10届亚洲杯赛亚军,进入第11届富士通杯八强。1989年至2001年中国“名人战”中连续13次蝉联“名人”,成就空前的13连霸。1982年定为七段,1983年升为九段。
1995
|
第6届东洋证券杯
|
冠军
|
3-1
|
|
1995
|
第8届富士通杯
|
冠军
|
1-0
|
|
1996
|
第7届东洋证券杯
|
亚军
|
1-3
|
|
1996
|
第9届富士通杯
|
亚军
|
0-1
|
|
1998
|
第3届三星杯
|
亚军
|
2-3
|
|
1999
|
第3届LG杯
|
亚军
|
0-3
|
|
1999
|
第12富士通杯
|
亚军
|
0-1
|
|
2000
|
第2届春兰杯
|
亚军
|
1-2
|
|
中国围棋名人战 13次冠军连霸记录
时间
|
届数
|
冠军
|
比分
|
亚军
|
1989
|
第2届
|
马晓春
|
3-0
|
|
1990
|
第3届
|
马晓春
|
3-2
|
|
1991
|
第4届
|
马晓春
|
3-2
|
聂卫平
|
1992
|
第5届
|
马晓春
|
3-1
|
张文东
|
1993
|
第6届
|
马晓春
|
3-0
|
曹大元
|
1994
|
第7届
|
马晓春
|
3-2
|
|
1995
|
第8届
|
马晓春
|
3-0
|
刘小光
|
1996
|
第9届
|
马晓春
|
3-2
|
刘小光
|
1997
|
第10届
|
马晓春
|
3-1
|
罗洗河
|
1998
|
第11届
|
马晓春
|
3-2
|
刘小光
|
1999
|
第12届
|
马晓春
|
3-0
|
常昊
|
2000
|
第13届
|
马晓春
|
3-2
|
邵炜刚
|
2001
|
第14届
|
马晓春
|
3-2
|
常昊
|
第15届中国围棋名人战决赛1-3负周鹤洋。
启蒙伊始
马晓春1964年8月26日出生于越剧的故乡浙江嵊县(已改为嵊州市)城关的一户普通人家,祖父靠帮人家抄抄写写维持生计,祖母料理家事,父亲马尧祥在离家20里外的黄泽中学任数学教师,母亲邢爱花在幼儿园当老师。马晓春呱呱坠地时,哥哥马晓明两岁。
1973年秋,马晓春9岁那年,家里常有棋友来下棋。这个家庭浓厚的“围棋气氛”使他深受启迪。马晓春围棋启蒙伊始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培养目标。由于当时马路上自行车来往穿梭,马晓春父母怕他外出玩耍会被过往的自行车碰到倒,为了安全起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让孩子下围棋,以把他关在家里。马晓春就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接受围棋启蒙的。
马晓春于围棋有极高的天赋,一经启蒙,就显示出对围棋的特有悟性。父亲马尧祥很快就发现儿子在纹抨上的过人才智和敏感性,尤其是晓春。他把自己所掌握的如数教给儿子,还多方向内行人请教,到处去借棋书来看,还经常带着儿子四处求师。其中,有位叫尹卜吾的老医生,棋艺在嵊州城关一带很有名气,马尧祥就让晓春经常去跟他下授子棋。此后马晓春棋艺不断进步,10岁时,已能在授四子的情况下战胜他的父亲。
初入棋道
1974年,浙江省在天台举办少年儿童围棋赛,马晓春以绍兴地区儿童组冠军的资格参加比赛。10岁的他闯入了本赛。本赛中他利用一个单片劫逆转战胜对手陈临新,取得儿童组第三名。同年他在成都举办的全国围棋团体赛中,代表浙江省参加儿童组比赛,打第三台。十二盘全胜,浙江儿童队也因此排在上海,四川之后,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赛后不久,马晓春就被选拔进省围棋集训队。马晓春在省队很得教练姜国震、领队陈忠水的厚爱。在杭州,晓春还得到许许多多围棋前辈的关怀和指导,尤其是被称为“钱塘三剑客”的浙江围棋元老张李源、竺源芒、孙义章,姜国震就是这“三剑客”的大弟子,得意门生。当时队里数马晓春年纪最小,个子也小,同队的陈临新、朱菊菲、金茜倩等人都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但机灵劲又都不及他。
杭州时期,马晓春最为幸运的是有机会参加全国的许多比赛,陈忠水、姜国震都很器重他,一有机会总让他上前线,上台实战。这些磨练既开阔了晓春的视野,也提高了他的棋艺,为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马晓春下棋不以用功著称,而以灵气闻名。他的确在棋上下过苦功,但同时也应该说他自幼对围棋就有常人所缺少的灵气。1976年,已是当时中国围棋第一人的陈祖德,一次在往赛区的火车上,姜国震请他和马晓春下授子棋,授三子。马晓春胜了陈祖德。陈祖德棋输了,还给自己加上另一输:速度也输了。从此他对马晓春留下深刻的印象。
弈海扬帆
1978年,马晓春来到北京,进入国家围棋集训队。进京当年,马晓春在全国少年围棋赛中就拿了亚军;第二年8月,他在全国少年围棋赛决赛中更以五战五捷的战绩夺得了冠军。
1980年,在黄山下的屯溪,进京才两年多的马晓春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围棋团体赛,第7轮,马晓春执黑以3/4子的优势险胜代表黑龙江省的聂卫平,爆出了一大冷门。有人说,从此,聂马争雄的时代就拉开了序幕。马晓春因此战取胜拿到当年9月在四川乐山全国个人赛的入场券,并夺得个人赛亚军,而冠军刘小光全赛过程9胜仅2负,其中一负就是输给马晓春,此役,马晓春还战胜了如日中天的陈祖德,引起了中日棋界的瞩目。
从此后不久的乐山战役他先后战胜陈祖德,聂卫平和刘小光的棋局内容看,已体现他在探索新路和形成个人的棋风。
1981年6月,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国围棋队进行6场比赛,第5场安排在杭州,离17岁还有88天的马晓春执黑中盘战胜日本小岛高穗九段。
1982年6月13日,晓春作为中国队仅次于聂卫平的主力队员,参加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在东京,晓春执黑对日本著名高手大平修三九段,中盘取胜。大平修三九段以往对中国棋手比赛屡战屡胜,保持着不败的记录,马晓春战胜他,意义异乎寻常。次年6月23日,又是在杭州,马晓春战胜日本围棋代表团的九段高手苑田勇一。苑田此行访华,7战6胜,输的一盘就是栽在马晓春手下。
1982年9月,在浙江温州的全国个人赛,聂卫平执黑中盘胜了马晓春,报了一箭之仇。
1982年秋,上海《围棋》月刊社举办了“围棋夺魁赛”,比赛分男、女组,各邀请两名国内高手参赛。依据高手的战绩,棋迷的推荐和舆论的倾向,男子组聂卫平当属首推,而在刘小光、曹大元、邵震中、江铸久、马晓春等众多才华超群的年青棋手中,最终选定了当年的全国围棋冠军马晓春。自9月23日起,至11月2日,聂卫平和马晓春先后在北京和上海进行5局决胜负的大战,这也就是第一次“聂马大战”。
这次大战,前四局双方战成2∶2平。决胜局中,马晓春执白以3/4子负于聂卫平,以总分2∶3无缘夺魁赛冠军。虽未能创造奇迹,但虽败犹荣,国人对马晓春的棋艺都已刮目相看,因此普遍认为中国棋坛从此进入“聂马时代”。这一时代延续了10年左右。
当马晓春战胜日本小岛九段时,他还没有段位称号。1982年3月,我国举行首次段位赛,晓春先是被暂定七段,以此资格参赛,从而获得正式七段;10月,他就晋升为八段。所以,“聂马大战”第一局开战时,马晓春是七段棋手,但第四局时,他已获得八段称号。
阴晴圆缺
1983年11月,年仅19岁的马晓春晋升九段,成为我国继陈祖德、吴凇笙、聂卫平之后的第四位九段,也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九段棋手。随后,晓春取得1984、1986、1987、1991年的全国围棋个人冠军,对国内各种大赛的冠军都加以问鼎,而且夺得一顶又一顶桂冠。
1984年10月,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拉开帷幕,一办就是11届,直至1996年才结束。在这个大舞台上,作为副帅的马晓春也有过许多非凡的表现。他总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第一届负于五连胜的小林光一,第二届战胜日方五连胜的小林觉,成功扳头。第三届,马晓春不仅战胜山城宏,还战胜“宇宙流”的创始人、副帅武宫正树;第七届,他连杀日本三位精英:小林觉、山城宏、片冈聪。他参加过10届擂台赛,出场13次,7胜6负,胜率为54%。
当时马晓春蕴藏在胸怀中的远大抱负是:在国内,他要以聂卫平为第一对手,赶超他,成为名实相符的“中国第一”;在国际,他咬住日本的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小林光一等人,尤其是小林光一,战而胜之,成为世界第一。那时,晓春国内国外,南征北战,赛事十分频繁。他的三本书,《三十六计与围棋》、《神秘序盘》和《笑傲纹枰》,一笔一字都出自自己的手,许多章节是在大赛期间抽空写的。
1992年初,马晓春在香港的中国棋王挑战赛中胜了聂卫平,终于集中国名人、新体育杯、棋王等桂冠于一身,夺得了中国围棋赛的“大满贯”。随后,晓春在第七届中日擂台赛上又连续战胜小林觉、山城宏、片冈聪,战绩上佳。事实上,此时中国围棋已进入了马晓春时代。
梦想成真
1994年上半年,就在马晓春国内成绩无以伦比,不但集五冠于一身,而且在最后的决赛中,几乎都是以直落三局无可争议的优势取胜,聂卫平甚至未能在马晓春的各项桂冠中获得挑战权、无法与之对局的情况下,刚刚创刊的《新民围棋》决定举办事隔12年的新一届七番棋的“聂马大战”。
1994年5月“聂马大战”在北京揭幕。前三局聂卫平分别执黑、执白、执黑胜3/4子、1/4子、2又3/4子。接下来的三局马晓春分别执黑、执白、执黑以中盘、2又1/4子和1又3/4子取胜。双方战成3:3平。1995年2月8日,决胜的第七局在上海江湾的蓝天宾馆开战。马晓春执黑在终盘前领先的情况下,读秒中,误认为自己落后,结果葬送了胜局,以1/4子惜败。
“聂马大战”结束38天后,聂马参加汉城的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半决赛。半决赛中,聂马两人以2∶1相同的比分分别战胜韩国的曹熏铉和日本的山城宏,双双出线,闯入决赛。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冠军事实上已经落入中国人手中。此前,在围棋世界大赛中,曹熏铉战绩最好,是世界围棋第一高人。所以围棋圈里的人说:马晓春从此结束了曹熏铉的时代。聂马双双告捷。
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决赛分两个阶段,先赛两局,一个月后再赛三局。1995年4月,汉城决战开始,第一局马晓春执黑先行,轻松地赢下比赛。第二局马晓春执白,开局不久就胜利在望,但后来连连失误,输掉了比赛。双方战成平局。
回国后,马晓春先是在第九届中国天元赛上以3∶1战胜聂卫平,卫冕成功;随后在第八届中日天元决战中,以2∶0胜了24岁的日本新天元柳时熏。5月22日东洋证券杯决战第三局在汉城打响。在这关键局,马晓春执黑中盘取胜。随后5月24日的第四局,马晓春以6目半取胜,以3∶1总比分赢下了决赛。马晓春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围棋冠军。这年,马晓春30岁。
梅开二度
1995年6月3日,第八届富士通杯第三轮八强赛桂林举行,马晓春对林海峰。新世界冠军马晓春没有给林海峰任何机会,执黑中盘战而胜之,进入四强。6月29日,马晓春又飞往日本参加第八届富士通杯半决赛,与日本本因坊、世界超一流棋手赵治勋争夺富士通杯决赛的入场券。马晓春以极微弱的半目险胜,取得决赛权。
在当时世界棋坛上能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两次登上世界围棋赛争霸的舞台唯有曹熏铉和马晓春二人。马晓春的决赛对手是日本的小林光一。
小林光一是马晓春要赶超的目标。马晓春战胜小林光一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漫长的历程。
在中日围棋名人赛上,从1989年12月的第二届起,马晓春以新的中国名人身份开始迎战小林。连续三届,马晓春均以0∶2惨败给小林。第五届中日名人对抗赛,马晓春以2∶1初次战胜了日本棋界“第一人”小林光一。日本《棋》周刊以“为零的突破而沸腾的中国”为标题报道了中国棋界。
接下来的一届在上海银河宾馆举行。马晓春以1∶2输掉中日围棋名人赛。1994年12月第七届中日名人赛马晓春以2∶1再次战胜小林光一,结束了该届也结束了七届的中日名人对抗赛。
事隔不到8个月,马晓春和小林光一又相会在东京,争夺富士通杯世界冠军。
1995年8月5日,在富士通杯决赛中,马晓春以7目半的优势战胜小林光一,捧回“富士通杯”,为中国围棋又增添一个世界冠军。这年,晓春还是30岁。在短短的一年里连夺两冠成为“双料世界冠军”,在当时,这个殊荣世界上唯韩国的曹熏铉九段于1994年获得过。马晓春梅开二度,这是马晓春围棋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喜讯传来,举国欢呼,围棋界更是兴奋万分。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九段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围棋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作为新一代棋手领头羊的马晓春接连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必将会鼓舞更多的年轻棋手去冲击世界冠军,从而带动中国围棋整体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聘任仪式上,马晓春发表了自己的“施政演说”:“首先,这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不能轻易下岗,所以我得努力工作。第二,我绝不会以权谋私。第三,现在中国棋手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教练组要团结一致,争取尽快把成绩提到一个新高度。”
出任国家围棋队教练组组长之后,马晓春末提出了新的训练计划和规定。马晓春新的训练计划内容是将国家队的棋手按照等级分和近期大赛的需要分成三个组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也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上午自修、下午进行农心杯赛制的比赛;周二进行每方三小时包干制的对抗;周三上午分组研究,下午进行农心杯赛制比赛;周四上午进行快棋赛、下午集体研究,为了让棋手适应与日韩选手比赛,所有的训练赛采取日韩赛制。
2009年2月,马晓春在无记名投票中败给浙江老乡俞斌,不再出任国家围棋队教练组组长。
场外生活:
马晓春的感情生活不顺畅,第一次婚姻给他造成的影响极大。1985年,马晓春在南京结识了16岁的天津队女棋手许燕。1991年夏天马晓春同刚从南开大学毕业的许燕结婚。1995年许燕从中国科学院硕士毕业出国到纽约大学留学。两个好强的人,理解与谦让略有不足,便很难相处在一起。2006年马晓春秘密再婚。马晓春的第二任妻子是成都人,而且不是下围棋的。第一次离婚给马晓春的打击非常大,他曾经说过:“肯定不再找专业下棋的。2013年8月18日,马晓春迎来第三春,与贵阳籍新娘段雨含在北京完婚。
马晓春是个天才,谁都那么说。火车“时刻表”的故事,流传甚广。马晓春的记忆力极好。有一次,他与同伴坐119次列车去杭州。一路上,同伴们发现,他经常能在漫不经心之间,将每个停靠的车站的时间说出来。几分几秒,准确极了。人们开始夸他了,但是,马晓春以他那特有的漫不经心的口吻说:“这不算什么!时刻表上的任何车次的任何时间,我都能说出来……”这一下,人们更惊讶了。临座的一位旅客不信,从包里翻出一本时刻表,开始考起他来。没想到,马晓春照样能八九不离十地回答。奇人,真是奇人!但是,他的同伴们更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见马晓春去刻意地背过什么时刻表,他只是在漫不经心之间,将浏览过的火车时刻表都印在脑子里了。“过目不忘”。用在他身上,真是贴切至极。
棋手轶事:
也许,马晓春正是用他的“过目不忘”的有点近乎“超人”的本领,学会了他应该学会的任何东西。但是,他的“过目不忘”,都是在他的漫不经心之中的。他学钢琴,漫不经心;他写围棋与“三十六计”,漫不经心;于是,他学围棋,并在围棋的高深境界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也同样是漫不经心的。同伴们几乎看不到,马晓春曾经用功过,似乎他的一切成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人曾经比喻说,马晓春如果有钱宇平的用功和痴情,那他了不得。对此,马晓春一笑了之。因为,他不是钱宇平,他也不会象钱宇平那样去用功,他有他自己的用功的方式。这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他的一切,都融汇在他的不经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