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
(2016-08-25 11:26:51)
标签:
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 |
分类: 电影编剧 |
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
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剧情,这是叙事的概念依赖的基础。自然肇因(如洪水、海啸、地震)或社会因素(制度、战争、经济衰退)可以作为剧情的催化剂或前提。可叙事的重心却一成不变地放在人物的心理原因上(决定、选择)人物的性格特征。
可是所有的叙事电影都有这样一个主角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在20实际20年代的苏联影片中,例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十月》和《罢工》,这些影片中均无作为主角的个人。罗伯特.阿尔特曼的电影《银色.性.男女》、《纳什维尔》对主角的削弱做了实验。在诸如爱森斯坦和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很多事件并非由角色引发而是由于更加巨大的力量(前者为社会力量、后者则为自然变化)。有些叙事性电影,如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奇遇》,主角并非主动而是被动的。因此主动的、被欲望驱使的主角,尽管十分普遍也并非在每一部影片中出现。
在经典好莱坞影片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而时间因素则以各种形式附属于因果链条。情节的设计会省略相当长的时间段而只呈现因果上的重要事件(桃乐斯和她的同伴在路上行进的时间被省略,当她遇到新同伴时情节才得以呈现)。电影情节会组织故事的时间顺序,以求形成最有利的因果链关系。因而当一个人物在剧中有特异的言行时,观众就可以通过闪回得知原因。情节时间要根据故事的因果链来特定安排:约会(这使得人物在特定的时间相遇);最后期限(依因果关系而决定情节长度)。动机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要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
经典好莱坞叙电影的叙事用了很多技法,但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即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即使观众只注视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没看到的信息。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片(侦探片、推理片)中才废弃不用。
最后,大多数经典好莱坞的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所必需。一个导演完全可以提供沉闷的剧情在重大事件之间不加入明显的枝节,特吕弗、戈达尔、德莱叶和安迪·沃霍尔就经常如此(以不同方式)。导演甚至可以重新安排故事的时间顺序使情节的因果链更加令人迷惑不解。导演还可以将与因果无关的材料插入情节中,例如特吕弗影片中的偶然际遇,戈达尔影片中关于政治的独白或访问,爱森斯坦影片中的“杂耍蒙太奇”,还有小津安二郎的“转场”等等。叙事也可以完全主观,如《卡里加里博士》或者像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客观和主观之间暧昧的转换。最后导演不必给每一个动作一个终结,在经典叙事传统之外的卡尔·德莱叶电影有时也采用“开放式”的结尾。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电影的标志,但不是所有的美国电影都算是好莱坞电影,因为还有体制外的力量,如独立制片,地下电影等,但这些人一旦出名,将很快被好莱坞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