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芳传》考正(1)(转载)
(2019-09-06 15:21:21)编者按:焦芳,焦姓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人物,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和泌阳焦氏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对他的深入研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来。2019年7月28日,来自河南省各地的研究者30多位,在驻马店维也纳大酒店召开“河南省焦芳研讨会”,会议汇集了焦芳研究的最新成果。由焦国举、焦志强执笔写成,附录于后。
《焦芳传》考正
焦国举
《明史·焦芳传》原文:焦芳,泌阳人。天顺八年进士。大学士李贤以同乡故,引为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满九年考,当迁学士。或语大学士万安:“不学如芳,亦学士乎?”芳闻大恚曰:“是必彭华间我也。我不学士,且刺华长安道中。”华惧,言于安,乃进芳侍讲学士。先是,诏纂《文华大训》,进讲东宫,其书皆华等所为。芳耻不与,每进讲,故摘其疵,扬言众中。翰林尚文采,独芳粗陋无学识,性阴很,动辄议讪,人咸畏避之。尹旻之罢也,芳与其子龙相比,谪桂阳州同知。芳知出华、安二人指,衔次骨。
弘治初,移霍州知州,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未几,迁南京右通政,以忧归。服阕,授太常少卿兼侍讲学士,寻擢礼部右侍郎。怨刘健尼己,日于众中嫚骂。健判牒不可意,即引笔抹去,不关白尚书。俄改吏部,转左侍郎。马文升为尚书,芳辄加姗侮,阴结言官,使抨击素所不快及在己上者。又上言御边四事以希进用,为谢迁所抑,尤憾迁。每言及余姚、江西人,以迁及华故,肆口诟詈。芳既积忤廷臣,复锐进,乃深结阉宦以自固,日夜谋逐健、迁,代其位。
正德初,户部尚书韩文言会计不足。廷议谓理财无奇术,唯劝上节俭。芳知左右有窃听者,大言曰:“庶民家尚须用度,况县官耶?谚云‘无钱拣故纸’。今天下逋租匿税何限,不是检索,而但云损上何也?”武宗闻之大喜。会文升去,遂擢为吏部尚书。韩文将率九卿劾刘瑾,疏当首吏部,以告芳。芳阴泄其谋于瑾。瑾遂逐文及健、迁辈,而芳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居内阁数年,瑾浊乱海内,变置成法,荼毒缙绅,皆芳导之。每过瑾,言必称千岁,自称曰门下。裁阅章奏,一阿瑾意。四方赂瑾者先赂芳。子黄中,亦傲很不学,廷试必欲得第一。李东阳、王鏊为置二甲首,芳不悦。言于瑾,径授翰林检讨,俄进编修。芳以黄中故,时时詈东阳。瑾闻之曰:“黄中昨在我家试石榴诗,甚拙,顾恨李耶?”
瑾怒翰林官傲己,欲尽出之外,为张彩劝沮。及修《孝宗实录》成,瑾又持前议,彩复力沮。而芳父子与检讨段炅辈,教瑾以扩充政事为名,乃尽出编修顾清等二十余人于部曹。有司应诏举怀材抱德之士,以余姚人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人徐文彪四人名上。瑾以礼等皆迁乡人,而诏草出健,因下四人诏狱,欲并逮健、迁。东阳力解之。芳厉声曰:“纵贳其罪,不当除名耶?”乃黜健、迁为民,而榜逐余姚人之为京官者。
满剌加使臣亚刘,本江西万安人,名萧明举。以罪叛入其国,与其国人端亚智等来朝。既又谋入浡泥国索宝,且杀亚智等。事闻,方下所司勘奏。芳即署其尾曰:“江西土俗,故多玩法,如彭华、尹直、徐琼、李孜省、黄景等,多被物议。宜裁减解额五十名,通籍者勿选京职,著为令。”且言:“王安石祸宋,吴澄仕元,宜榜其罪,使他日毋得滥用江西人。”杨廷和解之曰:“以一盗故,祸连一方,至裁解额矣。宋、元人物,亦欲并案耶?”乃止。
芳深恶南人,每退一南人,辄喜。虽论古人,亦必诋南而誉北,尝作《南人不可为相图》进瑾。其总裁《孝宗实录》,若何乔新、彭韶、谢迁皆肆诬诋,自喜曰:“今朝廷之上,谁如我直者。”
始张彩为郎时,芳力荐以悦瑾,觊其为奸利。比彩为尚书,芳父子荐人无虚日,彩时有同异,遂有隙。而段炅见瑾暱彩,芳势稍衰,转附彩,尽发芳阴事于瑾。瑾大怒,数于众中斥芳父子。芳不得已,乃乞归。
黄中匄阁荫,以侍读随父还。瑾败,给事、御史交劾,削其官,黜黄中为民。久之,芳使黄中赍金宝遗权贵,上章求湔雪复官,为吏科所驳。于是吏部覆奏,请械系黄中法司,以彰天讨。黄中狼狈遁走。
芳居第宏丽,治作劳数郡。大盗赵鐩入泌阳,火之,发窖多得其藏金,乃尽掘其先人冢墓,杂烧以牛马骨。求芳父子不得,取芳衣冠被庭树,拔剑斫其首,使群盗糜之,曰:“吾为天子诛此贼。”鐩后临刑叹曰:“吾不能手刃焦芳父子以谢天下,死有余恨!”瑾从孙二汉当死,亦曰:“吾死固当,第吾家所为,皆焦芳与张彩耳。今彩与我处极刑,而芳独晏然,岂非冤哉。”芳父子竟良死。
《明史》把焦芳列入《阉党传》第一个人物,述其性格阴险、以权谋私、依附刘瑾等等,被后世误解。其实,很多资料证明,满清张廷玉在编写《明史》时,为贬明颂清,对明朝很多高官的品德言行恶意歪曲污蔑、严重脱离史实。其只有丑化了明朝官员,才能衬托出满清的正统清明,以达其统治汉人、让汉人俯首称臣的目的。《明史.焦芳传》即是典型之例。焦芳高居宰辅之首,明史对其通篇累牍地攻奸抹黑,胡编乱造,所写内容毫无史实根据。
现针对原文,考证《焦芳传》五大史实不可信:
一、《明史.焦芳传》述其不学无术、粗陋无知、阴险卑鄙,议论与叙事不合。
1、文采出众,两朝帝师。
焦芳,宣德九年(1434年)出生,字孟阳,号守静,明朝南阳府泌阳县人。师从薛瑄(文清公),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天顺八年(1464年)以二甲第三十九名考中进士。大学士李贤以同乡故,引为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给当时的太子朱祐樘(弘治帝)讲学。
弘治初年(1488年),因尹旻连坐被贬霍州知州,后擢升四川提学副使,随后又调湖广。不久,升迁南京右通政。因其父卒于弘治甲寅(1494年)十月三日,回乡丁忧。服孝期满,授太常寺少卿兼侍讲学士,给太子朱厚照讲学。
在任太子朱厚照侍讲期间,他严谨认真,尽心尽责。太子亦勤学好问,态度恭谨。《孝宗实录》记载:“皇太子出阁,诸儒臣更番进讲读。起坐讲席,辄移时,至午又然。每讲,容色荘谨,端目若领会,未尝少肆。讲官退必张拱致敬,作揖送状。次日掩卷,诵所授书甚习。不数日,翰林春坊之舆讲读者,皆认其姓名。或偶以他故不至,必顾问左右曰:‘某先生今日安在耶?’当辍朝之日,学士有误束花带入者,顾之私谓左右曰:‘偿在朝班,必以失仪为御使所纠矣!’其颖如此。孝宗数幸春坊问所业,太子率宫趋走迎送,娴于礼节。每问亲安视膳,恭而有愉色。所至游幸必陪侍,有所见,必随事启迪。为学之暇,或闻其颇好骑射,以为克诘戎兵,亦安不忘危之意,勿之禁也。”
太子朱厚照对焦芳尤其尊重,称焦先生。他学习刻苦,听课认真,勤学好问,恭谨礼貌,亲礼师儒。焦芳对太子朱厚照也是倾尽了全部心血,深得弘治帝的赏识,成为两朝帝师。
2、品格高洁,同年拥戴。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适逢王轼来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户部左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张达,十人均为英宗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在中试近四十年后,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东阳、焦芳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轼则在南京任职。适逢王轼来朝公干,十人在闵珪宅第聚会,其后特请画工绘制群像,并各自题诗纪念,这就是著名的《甲申十同年图》的由来。
“同年之谊”是官场重要的关系纽带之一,明孝宗弘治年间,朝廷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正如李东阳57岁在《图序》中所言:“唐九老之在香山,宋五老之在睢阳,歌诗燕会皆出于休退之后。今吾十人者皆有国事吏责,故其诗于和平优裕之间,犹有思职勤奋之意。”
《甲申十同年图》绢本,设色,纵高48.5厘米,横长257厘米,无款印。画面中各大臣相貌皆为画工当面写生,唯有时任吏部左侍郎的焦芳因奉命离京到湖南办事,特预留画像以供布局,人物位次则是画工的安排,自画卷右端卷首起依次为:王轼、焦芳、谢铎、曾鉴、闵珪、张达、戴珊、陈清、刘大夏、李东阳。十人皆身着官服而坐,表情姿势又各有不同,栩栩如生。
卷后有李东阳所书《甲申十同年图诗序》,并题诗三首,九位官员附诗唱和。李东阳题诗:
(一)
凯风披拂自东南,日照酡颜酒易酣。
美景人间真有四,达尊天下可无三。
云霄旧路元相接,道德初心老更惭。
同是官曹忧国地,今宵风月未须谈。
(二)
漫向江湖问北南,且将杯酒共情酣。
美图如应成于十,红道交逢益者三。
画里形容谁复少,中勋业我头惭。
他时许结香山社,援写新诗续旧谈。
(三)
十人同榜四湖南,京国相逢意更酣。
少同杏园春不再,故山松径晚须三。
清朝礼乐多先进,举世文章有大惭。
四海衹今兄弟少,此情休向路人谈。
焦芳公干回来,见到画作,非常高兴,欣然和诗两首:
一
西署筳开我在南
论庚甲申人成十
壮志问帮还慷慨
归来展玩丹青笔
二
手持龙节使湖南
命酒周行在过七
瞻衣日月身皆近
老去功名当益壮
《甲申十同年图》是明弘治年间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是他们友谊的见证,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工作中相互帮助,忠君报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大业。画作共绘制了十份,藏于各家,现仅存孤本,为闵家所留,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上史料证实,《明史(焦芳传)》说焦芳无德无才、阴险卑鄙,不可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