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蜀人开放乐观的心态
除了对巴蜀地区方言与日常生活图景的描绘,更为重要的是李劼人通过《死水微澜》展现出的蜀人特有的开放乐观的心态。《死水微澜》的故事主线之一是袍哥罗歪嘴与蔡大嫂离经叛道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在儒家文化中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行为,公然出轨罗歪嘴的蔡大嫂就算是被浸猪笼也不为过。但是李劼人在整篇小说中完全没有对他们的爱情表现出任何批判的倾向,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什么不满。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可怜祥林嫂无论捐了多少银钱也没有资格碰祭祖的物品,而《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即使“我”的父亲嫌她“品行太差”,却也不嫌弃她做的祭祖食品,甚至于在蔡大嫂的孩子飞黄腾达之后,“爹爹见着她时,也备极恭敬,并且很周旋她。”可见儒家的那套礼义廉耻,在巴蜀人民心中并不是那么受用的。
巴蜀地区远离中原,齐鲁之地诞生的儒家文化对巴蜀人民的影响甚少,因此比起中原地区,巴蜀人民尤为突出的群体特征就是开放乐观的心态,比起摧残人身心的儒家道德,巴蜀人民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状况,体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个体命运观,蔡大嫂就是最好的例证。她的生活本该像大多数中国妇女那样,平凡而毫无波澜,但她最终还是选择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比起在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追求幸福的女子,蔡大嫂的决定要容易很多,没有人苛责辱骂她“不守妇道”,蜀人很容易理解她这种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而做出的突破。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后来罗歪嘴逃走避难、蔡兴顺被抓以后,蔡大嫂毅然地选择改嫁给顾天成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她理所应当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所谓的道德与情义束缚,这种自由大胆的爱情婚恋观是蜀地特有的地域特征。
尽管处于中国封建传统笼罩下的晚清时期巴蜀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传统社会的通病,但比起大环境,巴蜀人民的心态显现出极为明显的开放乐观的特点。他们能够接受底层人民,尤其是女性为了生存所作出的不符合儒家道德的选择,蜀人绝不会对苦难的生活逆来顺受,而是努力地反抗命运,对于蜀人来说,过日子、生存才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
同样作为巴蜀文学作家代表的郭沫若曾评价李劼人的小说:“以正确的事实为骨干,凭借着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鲜活地形象化了出来”并且高度称赞李劼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华阳国志》”由此可见李劼人的小说是如何真实地为读者展现了过去的老成都风貌,已经尘封在老成都人记忆中的城市又再一次从李劼人的小说中走到现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