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品读---东坡小品右军书札读后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名著品读 |
东坡小品赏读
2013-06-25 10:17:09|
【原文】
1.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2.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3.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6.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7.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8.
【赏读】苏东坡贬官黄州的时候,发现当地人不太懂吃猪肉,又没钱又嘴馋的东坡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大为感慨:“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顺手创下名牌“东坡肉”——大约就是今天的红烧肉了,价廉物美,营养丰富,处处易得,人人爱吃,所费不多,有心即可。这件事有些象征意味:其一,苏东坡似乎有在苦难岁月中发现快乐的天赋。他在日常磨难中表现出来生命的韧性,成为后世书生的楷模。其二,苏东坡似乎是最受中国文人喜爱的文人,他这个人本身,似乎也成了一锅“东坡肉”,就像唐僧肉一样,人人都想尝一口,没尝过的也都口耳相传滋味醇厚。
从诗酒生涯落到躬耕东坡,真要仿效陶渊明了。笑对苦难,不以柔弱示人,也是一种大丈夫气概吧?生活的本质不是由外在条件决定,而在于你是否心安理得。
——东坡自言:“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用林语堂的话说:“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我读东坡文字,觉得东坡一生在努力营造一个“有情世界”:纯情大自然、亲情深厚、友情明朗、人情平和、我情飞扬、文情潇洒,是一个彻底的“性情中人”。
王羲之 杂帖二则再读有感
2013-06-25 16:08:46|
http://s9/mw690/0068XurKzy7nsHTlim488&690
地刮着,叩响楼的窗。窗微启,风便闯进来,送我一片热浪。午后偷闲,给友人写信,笔尖落于纸,沙沙的声音,将青春的记忆唤回。对纸轻语,见字如晤,笔迹随心而至,洋洋洒洒,心里是无比的激动喜悦!复而想起王羲之给友人的信,每次读,都很感动!
甲夜,羲之顿首:向遂大醉,乃不忆与足下别时,至家乃解。寻忆乖离,其为叹恨,言何能喻。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临纸情塞。王羲之顿首。
雨寒,卿各佳不?诸患无赖,力书,不一一。羲之问。
第二则,18字,却满载一片真醇。
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因天寒不适而卧病在家,于是推己及人地挂念起他的朋友们的健康状况来了。因而挥笔写信,寄去问候。“卿各佳不”,问得亲切而诚挚,“诸患无赖”讲到自己因染寒疾,自感百无聊赖,慵懒困倦。而“力书”两字则表明因为自己对朋友们牵挂、思念之深,担心着他们是否也因天气突变而如他一样身体不适,所以情不自禁奋笔疾书,以表关切之意。
这种设身处地、细致入微地推想,可见出羲之宽阔的襟怀、仁慈的心地。细微处见精神!寥寥数字嘘寒问暖,胜过千言万语滔滔倾诉!
想想,在这个酷热的夏日,友人的笔迹在眼前,一如友人亲切的微笑,该有多清凉呢!
如今的人们,干巴说事的来信,例行公事的问候(还是手机短信),就像商人的合同往来,你说,这样的“信”,要它何用?不“信”也罢。
另外说说写字,古人所谓书法,大多是日常使用的,随手信笔,就是书法。不像后人,专门写什么“书法作品”,不是为了交流,成了展览品。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