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024、王之涣·《凉州词》·赏析笔记·
(2020-09-09 08:56:49)
标签:
文化唐诗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为当时(盛唐)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曲》填写的唱词,不是诗题。此诗题目名是《出塞》,原题二首,此其一。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岑参·“玉门关城迥且孤”,王昌龄·“玉门山障几千重”。
羌笛:羌笛是羌族横吹式管乐乐器。古羌族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白话译文1:
遥望黄河远远来,好象来自白云间。迥迥边城孤峭立,坐拥背依万仞山。
遍听羌笛杨柳曲,沐尽风寒何须怨?春风常绿江南岸,曾未度过玉门关!
白话译文2:
遥望黄河咆哮远远来,好象高来白云间。迥迥边城孤峭冷寂立,盘拥偎依万仞山。
遍听羌笛杨柳哀怨曲,沐尽风寒何须怨?可知春风常绿江南岸,曾未度过玉门关!
白话译文3:
遥望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来自白云间。孤峭冷寂的边城高高矗立,盘拥偎依万仞山。
且听羌笛横吹哀怨杨柳曲,沐尽风寒何须怨?可知春风微微常绿江南岸,曾未度过玉门关!
【赏析】王之涣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该首《凉州词》和其
前两句偏重写景,描绘塞外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遥望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远远来自天上白云间。孤峭冷寂的玉门关城高高矗立,坐拥着千重障,偎依着万仞山。“黄河”句抓住由近及远、自下而上远眺的特点,尤其加一个“上”字,就描绘出辽阔高原上的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迤逦飞上云端具有动感的动人图画;“黄河远上白云间”,对黄河溯流而望的设想奇特,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作者的另一句“黄河入海流”相比,后者强调气势,而该诗则是强调的是源流之高远,突出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孤城”句 ,以反衬的手法状写塞上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的巍然屹立胜形。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阔气势和苍凉孤寂的环境,并以此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孤寂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有说该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如果“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那么“黄河”则就是写意的背景画面。“一片”与“万仞”相对照,比写犹如一片黄叶的孤城漂泊在绵绵群山的翰海中,深喻着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突出孤独之感,明写出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出了守关将士们孤寂的处境。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背井离乡的将士们在这这偏远荒凉、春风不度的边塞苦熬着岁月,荒山野岭处处凄,思亲念家时时怨。
后两句偏重抒情,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展显自觉豁达广阔胸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遍听羌笛杨柳哀怨曲,沐尽风寒何须怨?可知春风常绿江南岸,曾未度过玉门关!在古诗词中“杨柳”本就与离愁、别怨、离恨有关。羌笛杨柳之声,乃指横吹《折杨柳》曲调,暗喻征夫离愁。但却说“怨杨柳”,一个“怨”字,深化了诗意,造语尤妙。并加以“何须怨”的自我宽解语委婉出之,以表显身处天寒地冻之地,身负征战无期之役,明知归家无望的将士们心怀哀怨而又豁达广阔的胸怀,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何须”二字,使诗情由写景转入情感抒发。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杨柳不青、春风不度的地方,怨也没用啊!“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或某种人间的春意春象;“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语双关,更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唐诗正声》中有评曰:“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也有评曰:“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该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而且,正因为情悲而不失其壮,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才使该诗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