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008、陈子昂·《感遇·本为贵公子》·赏析笔记·
(2019-11-11 11:13:48)
标签:
文化唐诗 |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丁零塞:丁零是我国古代北方种族名;丁零塞本在今西伯利亚叶尼寨河上游至贝加尔湖的南一带地方。
单于台:单于,是古代匈奴的君主;单于台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汉书·武帝纪》:“帝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诗中的“丁零塞”和“单于台”是代指唐代当时的西北边塞要地,那是东突厥盘踞的地域。
现代汉语译文:
我本是富贵之家的弟子,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为积学成才。
我虽命途多舛而郁郁不得志,但想到卫家报国,便会奋发而起,只身拔剑起蒿莱。
我誓要直捣入侵者的巢穴:
向西要驰骋厮杀到丁零族的堡垒边塞,向北要征讨到漠北的单于台。
登高远眺,雄壮景色远千里,缅怀着古贤的事迹,心潮澎湃,思绪悠哉。
谁说人们没有忘记曾经的边患兵祸?它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成了不被人注意的尘埃!
-诗人曾两次出塞,第一次到达张掖、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一带;第二次主要停留在今北京、河北一带。
【赏析】
垂拱二年(686),26岁的陈子昂随左补阙乔知之征战西北居延海(今内蒙额济纳旗)、张掖一带,这是他第一次出征边塞,尽管时间不长,未经年而归,但他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其抗敌报国的决心,因此向武则天呈上了卓有见识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的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败,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同时又赋此诗抒怀。它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自己从军的所见所闻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雄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此诗应作于垂拱二年从乔知之征战西北之后的时间。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前四句叙述自己出身、好学和立志报国的志向:作者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十八岁后慨然立志,闭门苦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学涉百家,孜孜以求,积学成才,却三试而不中,入世后也仕途多舛;但是当我想起若为报效国家时,我这一草民也会拔剑而起!“贵公子”、“实爱才”两句先写自己的出身、治学经历,坦率真切,朴实感人的写出了一位出污泥而不染、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形象,这也是诗人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感时”、“拔剑”两句写其报国之志和从军之举。封建知识分子向有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志存高远的理想;况且当时的诗人又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因此,其更有“拔剑起蒿莱”,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的壮举。“拔剑”,不但象征胸怀志气,而且也是实指自己的万里从军之举。诗中略去了自己的中士、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参预朝政等事,直写“拔剑”从军,可见诗人对这次从军之举的看重,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见匠心。这两句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英气逼人,威风凛凛,的形象,写出了自己念念不忘报国,不忘天下苍生的英雄气概,使这两句所抒发的爱国热忱更有一种悲烈的壮美,因而倍受后人称道。如此写来,也为下文专写军中生活和感受作了铺垫。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前两句概括叙述其两次参与的征讨战事,后两句即事抒情:我誓要直捣入侵者的巢穴,向西要驰骋厮杀到丁零族的堡垒边塞,向北要征讨到漠北的单于台。登高远眺,雄壮景色远千里,缅怀着古贤的事迹,心潮澎湃,思绪悠哉。
诗人曾两次出塞,第一次(686年)随乔知之征战西北居延海(今内蒙额济纳旗、嘎顺诺尔湖)、张掖一带的东突厥叛乱侵扰;第二次是(697年)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时,驻扎在在今北京、河北一带。前两句诗就是是诗人对自己边塞生活的形象概括,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而非凭空想象之辞。其广阔的生活背景,更使这两句诗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此诗因以述志为主,故对征讨东突厥的战事只以“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十个字概括提过。这二句对偶十分工整。“西”与“北”,方位相对,表明征程辽远,纵横于祖国西北边塞。“驰”与“上”,动词相对,驰骋边塞的雄姿,叱咤风云的情态毕现于字面之上。“丁零塞”与“单于台”,地名相对,指远征西北边境(东突厥)的地域,并点出战争的对象与目的。“西驰”、“北上”句,不仅特指这次局部战争,而应是含有忧虑北方安全的深刻用意,泛指应该防备东突厥侵扰的事。大约在同时的一首《感遇·朝入云中郡》诗中写道:“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可与此诗相互印证。唐太宗时,曾一度打败突厥,但不久云中都护府(在今内蒙古)一带东突厥又逐渐强盛,再度侵扰边境。诗人在《感遇·朝入云中郡》诗中还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边患频仍,统治者对此缺乏良策,加上缺乏精兵良将,空使边地百姓纷纷死于战祸。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抒发感怀两句写出了诗人人生坎坷,眼见边祸屡起,朝廷无良策,将帅“无将略”,自己却屡遭排挤打击,报国雄心大志难酬的情况下,望江山,怀古贤,抒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愤懑情绪。这四句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结尾两句从所见与所感中生发出发人深省的慨叹:谁说人们没有忘记曾经的边患兵祸?它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灰飞烟灭地变成了不被人注意的尘埃了!这是对昏庸无能统治者的讥刺和鞭挞,是诗的主旨。
名家点评:这首诗激情洋溢,激动人心。基调慷慨苍凉,风格刚健雄放,音节铿锵浏亮。虽是古体,但以平声一押到底,使全诗浑然一体,势如贯珠,气韵畅达,堪称边塞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