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文阅读课《桥》+《穷人》+《在柏林》
(2019-10-25 13:01:57)| 分类: 学习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片段,感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进一步感受主人翁形象;
2.初步掌握巧妙运用环境描写去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三篇课文,首先要检查你们对生字掌握的情况。
(1)默写生字词;
清瘦
忐忑
(2)同桌互阅,订正。
2.引导学生回忆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主人翁的精神。
(1)交流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人物的精神的。
(2)相机读好课文中的部分句子。
(二)走进人物,感受环境的魅力
1.对主人公的描写,我们一般都是从他们的样子、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方面来描写的。但是,我们来看这四篇小说,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以下语句。
比如:(出示《桥》的环境片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这些语句,具体写了当时的——(雨、山洪、桥)
你读到了什么?(当时情况危急、气氛紧张、山洪来势凶猛等)
我们再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再读)
这里的环境描写,仅仅就是为了写雨、写洪水、写桥吗?(为了突出老汉形象的伟大)
2.《穷人》这篇课文中,也有环境描写的片段,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出示《穷人》一课的片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思考:透过对海上风暴和这两个家庭环境的描写,你读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指名学生思考)
3.《在柏林》这篇课文中,一开始作者就把故事的场景设计在一节车厢里:
(出示《在柏林》开头)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小结。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有用的。(相机板书:环境 有用)
(三)运用环境,提升能力。
1.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尝试来写人,设计好有效的环境描写)
(1)如果想赞美一位勤劳而又不怕辛苦的清洁工阿姨,你打算把故事安排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
(2)如果刻画一位爱岗敬业、坚守岗位的交警叔叔,你又怎么安排环境呢?
集体交流,集体评议。
2.教师总结课堂。
这节课,我们不仅仅感知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还感受了小说环境的魅力。别看它们是小说,其实他们不小,小说还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下节课在研究。
三、板书设计
小说不“小”
环境描写:有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