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唱丰收年——从左脚舞中走来的牟定县文工队彝剧创作

(2019-01-16 20:02:54)
标签:

文化

                       

              ——从左脚舞中走来的牟定县文工队彝剧创作

                             

       摘要:牟定彝族左脚舞是彝剧创作的源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夏玉福和牟定县文工队的同事们,把散落在高山深箐的左脚舞搬到彝剧舞台上,用彝族民间的艺术样式来歌唱彝山的美好和彝族人民的高尚,使左脚舞从山村走上了艺术舞台,让年轻的彝剧有了生命的活力,也为左脚舞增添了风采。

      关键词:左脚舞   夏玉福   彝剧   创作              

   2008316 隆力奇杯第13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北京开幕。来自云南楚雄州武定、牟定、大姚等6县市农村,分别在州宾馆、彝人古镇和太阳历公园工作的6位男青年和5位女青年组成的“左脚调组合”,代表云南省参赛。在团体决赛中,他们演唱了《正月十五赶猫街》;在个人(单项)决赛中,演唱了《隔山隔水不隔心》、《歌唱丰收年》和《正月十五赶猫街》,最后他们获得优秀奖。

    这几首从大山深处走进北京、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牟定彝族左脚调,浓缩了左脚舞从民间走上艺术舞台的历程,也让楚雄以歌舞的形式走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尽管左脚舞在牟定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被禁止,公开场合不敢跳,茶花盛开的高山头上照样跳;情歌一类的调子不敢唱,换上革命的内容照样唱。70年代,我曾见过有人唱着《东方红》跳左脚。

1969年初,夏玉福凭着高中毕业的文化和对文艺的热爱,成了牟定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文革”后改称牟定县文工队)的队员。那一年,对彝族文化情有独钟的他初次练笔,创作了带有戏剧情节的歌舞节目《老纳新歌》,歌颂本县老纳大队彝族同胞抗旱夺丰收的雄心壮志。其中运用的一个左脚调就是“秧棵发了”,舞蹈动作也是模仿跳左脚的牵手、跺脚、闪腰、送胯等等。老纳是当时牟定县学大寨的先进,这个节目演出后,受到了上上下下的欢迎。此时,他心中的一个想法更加清晰:“左脚”不仅可以跳,还可以演;不仅可以娱乐,还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同年8月,他创作了舞台剧《向阳花开》,表现的是彝家人用最清的泉水、最绿的松毛、最白的糯米,捂了一罐白酒要献给毛主席。场景、语言、服饰都带有牟定县凤屯的彝族特征。舞蹈有左脚舞中“折脚”、“踮脚”等,音乐也以左脚调的音型、节奏为基础,再发展变化。那时很多人都没有彝剧这个概念,夏玉福大胆地把《向阳花开》界定为彝族歌剧,无意中为他日后的彝剧创作开了一个好头。

19793月,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牟定县民族文化工作会在彝族聚居区蟠猫公社老王村召开,旨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一些民间艺人、歌手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收集、整理、作词、作曲并油印成册的左脚调有61首。整理、创新的左脚舞有狗撵羊、猴子挠芋头、串花、翻身等。置身于那种振奋人心的氛围中,夏玉福热情高涨,创作了近10首词,其中的《歌唱丰收年》、《高山头上茶花开》(编曲张之鹏)至今仍在三月会、火把节、龙江公园、彝人古镇传唱。1981年,《歌唱丰收年》参加楚雄州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在彝州唱响;19822月,参加在昆明举办的聂耳音乐周轰动一时,并由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同年,《歌唱丰收年》歌词发表于云南省民委主办的刊物《山茶》。《歌唱丰收年》歌词如下:“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了,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55字句,很整齐,好学好记。加入了一个7字句,有变化,活泼欢快。从词面上看有舞蹈性的节律美和歌唱性的抒情美。月亮的美本来是阴柔的、含蓄的女性之美,而这首词中的月亮却又圆又亮,笑眯眯的,爽朗大气。收拾起一天的辛苦,出来玩玩,她没有那种雨打芭蕉的躲躲闪闪。弦子的美本来就是阳刚的、外在的男性之美,而这首词里的这把弦子更显得干净利落、简单直接,弦都调好了,约着姑娘跳脚去了,他没有彩云追月的小心翼翼。丰收是人们的共同企盼,为丰收而唱,所以生命力不衰。赞美月亮的音乐作品很多,但由于各自要表达的文化特征不同,有的作品显得委婉、内敛,而《歌唱丰收年》就像它的原始左脚调“走,跳脚去,一路啰!”一样,体现着彝家人的性格,既热烈豪放,又情深意长

198112月,楚雄州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在楚雄鹿城举行,同时对如何发展彝剧创作、演出展开讨论。次年初,楚雄州文教局发出“繁荣民族戏剧”的号召,年轻的彝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夏玉福和牟定县文工队的同事们更坚定了彝剧创作的信心,他们要把散落在高山深箐的左脚舞搬到彝剧舞台上,他们要用彝族民间的艺术样式来歌唱彝山的美好和彝族人民的高尚。为此,夏玉福付出了很多艰辛,他更加用心地跋涉在山村演出、采风的道路上,把彝山的美和对彝山的爱融进了彝剧创作之中。

1982年,夏玉福创作了中型彝剧《水秀山青》,音乐设计张之鹏,并在牟定上演。故事讲述的是彝家女水秀五年前失去了丈夫,为伺候瞎眼公公不忍改嫁。她织麻纺线,点豆种荞,用瘦弱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最终感动了彝族青年山青,喜结连理,共同孝敬老人。《水秀山青》是一个抒情性很强的作品。曲作者运用《歌唱丰收年》和左脚调“正月十五赶猫街”、“诉苦调”、“古岩调”等,运用双曲连套或单曲变化等手法做创新处理,很好地服务于剧本主题。特别是幕前曲和闭幕曲,大胆地把《歌唱丰收年》曲发展为男、女声合唱、轮唱,突出了“星星跟月亮·相好,水秀跟山青相好”,水秀、山青和公公一家人的美满与和睦。山青的音乐形象则是运用“正月十五赶猫街”和“古岩调”(亦称“舍不得”)双曲连套完成。“正月十五赶猫街”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古岩调”则饱含绵绵无尽的思念,符合山青的性格特征。剧中的念白也很美,比如“老阿爹手杵烟锅把,老阿妈头上戴朵绒线花,小伙子弹着弦子,小媳妇背着胖娃娃,去赶三月会。”“彝家寨呀彝家寨,睡着你是一个梦,醒来你是画一卷。”这样诗情画意的语言很多。《水秀山青》三易其稿,小调整多次。夏玉福认为,尽管彝剧很年轻,也要尽力担当起反映社会进步、歌颂人性真、善、美的社会职责。得益于《水秀山青》道德美、情感美、语言美,和音乐美,1983年该剧参加楚雄州首届彝剧调演获好评。剧本收入《云南剧目选辑》(1983年第3期),1984年编入《云南民族戏剧剧目汇编》一书。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该剧录音。

在姑娘房里,围着温暖的火塘,夏玉福抽着姑娘们藏在枕头底下,本来要招待串姑娘房的小伙子的香烟,听姑娘伙子们散漫地唱调子,唱“夜曲”,手里的笔写写停停,记录着彝族语言中的艺术精华。在他后来创作的剧本里,就有了很多“白话”、“夜曲”的味道:“就算我家的门槛高,有心的人还怕跨(读“恰”音)不进来?就算我家的巷子深,进到家头还是亮堂的。同时,也就有了巧用比兴手法的唱词:“大河边上杨柳树,大风吹来叶子多。阿哥姓杨我姓柳,天天都在一起过。”(《要出嫁的姑娘》)。五场彝剧《要出嫁的姑娘》创作于1984年,编剧夏玉福;音乐设计张之鹏、丁文龙。剧本通过一个读了高中的彝族姑娘,在家乡劳动致富、追求爱情的故事,表达了物质文明要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主题。剧中唱词除5言、7言句式外,还借鉴了其他剧种唱词长短句结合、唱腔成套的优势,细致的刻画了人物性格,反映了跌宕的剧情。左脚调“长箐花姑娘”,由四二拍和四三拍混合而成,含有半音“7”,中间有f调转G调再转F调,这种情况在牟定左脚调中很少见,它不像众多左脚调那样粗犷奔放,它带有更多的优雅、抒情的歌唱情绪。据此曲调创作的要出嫁的姑娘山边秀的音乐形象,像清风、像薄雾、像月光下的流泉。尤其是一气呵成、长达20句的5字句唱腔“晚风动青草,落霞惊飞鸟,吆羊把家归,回看山路遥……”,更显得悠扬、飘逸、舒展,回荡在远山。

在牟定县文工队,夏玉福有时像一个导演,有时他又爱画画。当他的同事们顶着星星月亮迎着山风在稻场上就着汽灯演出的时候;当太阳照在大路弯转小路直的高山头上的时候;当村里的石磨响起来、研臼响起来、水碓水碾响起来的时候,他在写生。有时画了半间屋一群人,有时画了一块围腰两朵花,有时画得什么也不像。或许他的思绪尚未理清,或许他只是记下了某个一闪而过的意念,只是后来同事们会发现,他看似信手涂下的彝家生活的某一个点,已经被转换成了彝剧舞台上的某一个节。因为他心中的彝剧,是从细节到情节到整个故事整个舞台的艺术化了的彝家生活,他要尽力捕捉那些活生生的美。他追求舞台要素的形象美,同时又尊重彝族人民的感情。比如喝酒,在彝山普遍存在,舞台上如何表现?渲染过多,会弱化了彝家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的真实,弱化了他们整体上吃苦耐劳的美德。又比如20年前的彝山,确实存在着卫生习惯差的现象,有的人抬起袖子就擦嘴,拉起衣襟擦擦筷子就吃饭。夏玉福说,这些细节出现在舞台上,看起来很真实,但让人不舒服。毕竟时代不同了,各民族都在团结进步。他追求语言的文采美,不喜欢缺少“打磨”、很随意的语言。他追求生活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统一,就像蜂蜜融化在水里,不论喝多喝少,都分不出哪一部分是水、哪一部分是蜜,但能尝到甜和爽。排练时,他会让演员躲在化妆间里穿上他认为最合适的服装,带上他认为最合适的道具,在他认为最合适的情境中带戏上场。但他事先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演职员,他要让大家不留成见地共同捕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的效果。如果场景、音乐、服装、表演诸要素不能契合到剧情或者主题的“那一个”点上,他会让大家重来,尽力引导舞台效果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那个点上靠拢。无论是参加汇演、调演的剧目,还是为送戏下乡创作的彝族歌曲、舞蹈、表演唱、小彝剧,都经过了反复修改,不断磨合。《水秀山青》和《要出嫁的姑娘》也越来越饱满、圆润。《要出嫁的姑娘》于19847月参加楚雄州彝剧调演。这两个剧目的名称同时收入1998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辞典》。

那时送戏下乡的时间很多,采风、学习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早春二月,行走在开着马缨花、山茶花的高山上,行走在开着桃花、梨花的大河边,夏玉福的思绪已经把花瓣飞舞成了歌词,已经把浪花翻卷成了诗句。走累了,天黑了,随便走进一家并无一面之缘的彝族人家,吃着阿妈煮来的汤圆,一碗一碗喝着带红色的米酒,听着主人家的女儿唱着祝福的歌,他的心已经在酝酿比汤圆煮米酒更甜的歌,他要用真挚报答彝山的纯朴,他要用美好报答彝山的善良。很快,夏玉福创作了《汤圆煮米酒》、《年年新歌唱不尽》、《请喝彝家祝福酒》、《阿妈从我面前走过》等10多首歌词,均由牟定县文工队、文化馆的曲作者曲,由牟定县文工队演出,并在很多地方传唱开来。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过最难过的坎。夏玉福不满足于以往的尝试,他想用新的手法表现彝家的美好。在他心中,彝山的落日、朝霞、晨雾、晚风最美,彝家的小悶笛、弦子、三胡最美,彝家人的性格、胸怀、良心最美。他坚信,把这一切美好用来歌颂改革开放新时代,歌颂彝汉人民忠于祖国、团结奋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彝剧会有更广阔的天地。1987年,他创作了一幕十五出彝剧《窈窕河》,音乐设计杜焕国。《窈窕河》讲述的是:山区的汉族女子山边秀进城经商,偶遇高考落榜青年、彝族高干子弟非阿常。他们共同创业,相爱在彝山。各住一村的两个彝族青年男女毕力查和果诺曼两小无猜,毕力查的爹妈和果诺曼的爹为他们订了亲。毕力查参军前一晚,果诺曼家失火,诺曼爹急瞎双眼,精神失常。两年里,诺曼隐瞒实情,支持力查从军;力查忠心报国,未给诺曼通信。得非阿常和山边秀相助,诺曼家盖起新房,阿爹康复。毕力查前线受伤疗养于医院。诺曼爹忙着为诺曼和非阿常办理婚事。鼓乐声中,果诺曼和非阿常从舞台上消失,剧终。《窈窕河》很有特点:1、有序歌和尾声,结构完整。2、运用多种手段突出戏曲虚拟化特征。比如,用灯光明暗表明时空转换和剧情变化。用幕后合唱承担了戏与戏之间的起承转合,承担了辅助表演的功能。第12出戏“就医”,台上的演员无念无唱,只有两段幕后合唱告诉观众,“他们到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剧本提示),遇到了什么困难。3、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剧本,虚拟化与实体性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情节,故事的时空跨度大,拓宽了彝剧反映社会生活的天地。4、戏份集中。有5出戏,分别由果诺曼与毕力查、山边秀与非阿常、果诺曼父女完成,缩短了演出时间。5、巧用道具。第11出“隐情”里的道具邮箱,由一名演员隐于其后随戏带上场,“邮箱”用语言和毕力查、果诺曼的无声表演进行交流,让观众明白了他们多次想寄信给对方,终未寄出。6、多区域同时表演。如“尾声”,舞台的左、中、右区,同时呈现毕力查、果诺曼和非阿常的造型,远处传来毕力查写信给果诺曼的声音、果诺曼的心声和非阿常的真情告白。7、情节紧凑。比如第二出戏“约成”,两家三个老人同时往对方家提亲,路上巧遇,一说即合,没有冗长热闹的场面。8、语言美。“我们的诺曼会过河割草了,会织麻纺线了,就像三月的马缨花,脸盘上开出了红红的两小朵。”等等。9、音乐美、舞蹈美。剧中吸收的牟定县凤屯彝族老人舞,曲调古朴深沉,舞步轻柔温和,有老人慈祥善良的音乐、舞蹈形象。梅葛调中的“相思调”,饱含“舍是舍不得,离是离不开”(“相思调”词)的悲戚与愁苦,和“瓦片做锅烙粑粑,刺藤搭棚做房子,也要做一家”(“相思调”词)的刚强。经曲作者再创作后,突出了果诺曼的形象,深化了剧本主题。10、有的地方写得很虚,仅有简单的剧本提示。有的地方写得很实,剧本规定了要用具体的、反复的表演来强调剧本意图,所以,二度创作的空间大,给表演、舞蹈留有很大的余地,同时也增加了难度。《窈窕河》于1987年参加楚雄州彝剧调演,获得剧目创作探索奖,为牟定县的彝族文化增添了光彩。

凝聚了集体智慧,倾注了一腔热情,饱蘸着牟定彝家山水创作出来的彝剧,自然要流淌着牟定彝族左脚调、白话腔、梅葛调的韵律美,自然要绽放着高山头上的山茶花、马缨花、蜜筒花的色彩美,自然要跳动着花围腰、羊皮褂、大包头的形象美。

牟定彝族左脚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彝族人民的文化传承载体和情感表达方式,是彝剧创作的源泉。牟定县的彝剧创作离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饱含着全县文化工作者的心血。

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的艰辛和演出成功的喜悦都已成为过去,留下来的只有生生不息的左脚舞。左脚舞从山村走上艺术舞台,让年轻的彝剧有了生命的活力,也为左脚舞增添了风采。“歌唱丰收年”是左脚舞永远不变的律动,是彝剧舞台永远不变的主题。

美哉,歌唱丰收年!

 

作者简介:王彬,牟定县文化体育局退休职工。研究方向:地方民族文化。

 

(原载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分院《彝族文化》2011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