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2018-10-26 14:02:06)
如在本书中的案例《为什么把我画的桃子擦掉了》,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几位执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半”的学生,吴老师尊重他们,耐心等待。尽管黑板被这些大小不同的图画占了一大部分,但看着学生的执着精神,吴老师没有强求,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学生的“杰作”用红笔框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得到尊重。”尽管预先设计好的有序板书被打乱,但是学生感受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也更加喜欢这位尊重学生的教师。
二、热爱数学是吴老师数学教育永不满足的智慧源泉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支撑,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难以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新奇。因此,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 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儿童。
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是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的期待与保护。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二是“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既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的潜能。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培育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2 唤起儿童的兴趣与自信。
3引领儿童走进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帮助儿童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儿童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儿童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我们又要引导儿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儿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儿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4 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思考、交流与表达。
课堂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课堂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对话。教师要让儿童有机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制造、激发认知冲突,使儿童的思维在跌宕起伏中升华,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感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交与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鼓励儿童充分表达,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儿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互动与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面孔”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课堂中发挥儿童主体作用,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学习,让儿童在互动中互为资源,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数学是科学,要让儿童拥有科学素养、理性精神。数学是艺术,要让儿童拥有对数学丰富的体验,让数学之美在童年记忆中刻骨铭心——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儿童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美好的期待。让儿童以简单、科学的方式走近数学,爱上数学,让儿童满怀信心地走进一个充满好奇的数学世界。
前一篇: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后一篇:第一课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