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案例:语言品味的角度与答题技巧》

(2017-09-20 17:52:05)

《教学案例:语言品味的角度与答题技巧》

背景

解读西安市历年的《中考语文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几乎都包含如下内容:解释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作用。翻阅十三市每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也有近百分之八十的考卷涉及到了语言品味类题目。但从平时的考试和中考阅卷来看,这类题目的得分率却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不强,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文本中的典型例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悟出语言品味的一般规律,掌握语言品味的一定技巧很有必要。

鉴于中考和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语文专题复习的时候,就专门设计了《语言品味的角度与答题技巧》课,旨在帮助学生改变学生面对开放性试题的那种无奈与尴尬的现状,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讲古人炼字的故事---贾岛“僧敲月下门”——激趣

提问:在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经常出现“揣摩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类似的问题,同学们认为这样的题目,好不好处理?

生一:还可以,有的时候能答对。(赞同的学生很少)

生二:不好做,一般都是“跟着感觉走”,得不得分没把握。(大多数同学举手表示赞同)

师:这类题目就是“语言品味”题,在考卷中,应该属于较难的题目,所以许多同学得分的把握不大。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语言品味的角度与答题技巧”, 探究如何才能做出正确而又完美的答案。

二、     新课学习

问题一:什么是语言品味?

学生模棱两可,教师启发:语言品味是指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学们结合平时的学习,思考什么是语言品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回答)

生一:语言品味就是看一句话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用与不用有什么区别。

生二:语言品味就是看某句话有没有运用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三:语言品味就是看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大气磅礴,还是委婉沉郁,与文章表达的情感是否吻合。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中肯。可以看出你们是学习的有心人。你们的回答涉及到了语言品味的三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评析词义、修辞、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还有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品析句式变化的表达效果等。

问题二:语言品味的角度与技巧

投影:

1.第③段“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中的“法宝”具体指什么 

2.《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能否换成“摸”或“拿”字?

3.“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诗中“闹”“绿”用得恰当吗?试选择一例进行评析。

4.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对画线词语作简要品析。

5.比较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背影》和《春》,说一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一:“法宝”具体指用针头一样的嘴先给蜗牛打麻醉针,再给蜗牛注射消化液,并说明答题的方法。

师:问某个词(实词或者指示代词“这”“那”)在文中的含义,多先从这个词的前面文字中找答案,然后仔细阅读,再加以提炼、概括。

学生回答问题二:“排”字把孔乙己在“短衣邦”面前摆阔气的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非常准确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换成“摸”或“拿”就没有这种效果,并说明答题的方法。

师:相对第一种题型,这一种比较复杂。文学作品在表现人或者事物的特征时选用的词语一般具有较强表现力,赏析时应紧扣词义和语境来具体表述词语所表现的人或物的特征。遇到这类“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换另一个词是否可以的”题目,应该首先考虑原词是否恰当(一般情况下恰当,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和另一词比较含义上的差别,最后考虑用一个怎样的句式,完整的表述问题。

完整的表述问题的句式一般是这样的:文中这个词写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或者强调突出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怎样的特点。

一试身手 :《孔乙己》中“便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的“摸”字,能否换成“排”或“拿”字?

学生思考回答,表述比较完整。

学生回答问题三:

生一: “闹”字将春意拟人化,把杏花无声的姿态描绘成好象有声音,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派红杏肆意绽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二: “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传神地写出了春风拂过江南,两岸万物复苏,大地忽然间变得一片葱绿的景象。  

师: 这道题考查的古人炼字的妙处,其实仔细推敲古今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作家炼字的精彩。那么我们怎样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呢?那就需要答题时把该字放在原句中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思考。

答题一般采用如下步骤:

 

(1)联系语境解释该字。

(2)指出该字描述怎样景象。

(3)点出该字勾画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学生回答问题四:

生一: “悄然走来”这个短语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是语言品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想要准揣摩文章的修辞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答题前,应该懂得8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修辞功能,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切忌空泛作答。

学生回答问题五:《背影》风格沉郁,情感浓郁,《春》风格明快,语言活泼。

师: 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作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或雄奇飘逸、或沉郁顿错,或冷峻傲岸,或清新高雅,这需要同学们通过丰富的阅读,去体会感悟。

 

三、     总结所学,课外运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从语言锤炼、修辞运用、语言风格等三个角度去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了答题的一定技巧。学无止境,请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练习、多揣摩、多运用,以便了然于心、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

 

 

 

 

评析:本课是根据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理念进行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师科学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明确了语言品味的一些角度和技巧,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是本节课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迹象,有急功近利的倾向,所以教者更应该想方设法把语言赏析的方法渗透于平时的教学,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获得美的熏陶,领会祖国语言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