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党村的来历与传说  以及相关资料

(2018-03-04 23:36:37)
标签:

杂谈

http://s11/mw690/0068oFZHzy7iDEm9oym8a&690 以及相关资料" TITLE="冯党村的来历与传说  以及相关资料" />



冯党村的来历与传说

 相逢是一种诗意的美,携着温暖带着情意,只为赴一场文字的盛宴。有些遇见,一旦开始,终生铭刻;便会在文字里相依相惜与岁月同在。不问天长,不问地久,只因心知;浅浅念、深深藏。一段纯白的年华,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在文字的光阴里,最美的仍然是心相逢。从此,在文字的世界里共谱一曲:“情相依,心相伴。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由缘。如今,步入花甲迁居异地的我,在思念故乡父老乡親的同时,也被故乡村名这个难解之谜深深地牵挂着。
       小时候,我曾经询问过村里几位年长者:咱冯党村这么大的,咋没有一个姓冯的和姓党的,这到底是啥原因嘛?俺娃娃伙咋都糊里糊涂地搞不明白呀!
       问到最后,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团茫然,只有廖廖不多的几个人,能对此事说上几句。亲爱的读者,您知道吗?
        假如,你是这个村的人,读完下文后记在心上,以后谁要问你村名的来历,哈哈哈哈!你也会胸有成竹的给他说个其所以然了。
       请往下看:
他们中有的说:
古代,在沣河东岸这片低洼屡涝沙多土少的贫瘠土地上有个小村子,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冯姓的和姓党的。可他们中一部分人好高骜远,见易思迁,遇到水患,落荒而逃,所剩无几。不久,李姓和薛姓两大家族人便趁虚而入,由外地迁到此处筑墙建舍,安家居住。他们能苦耐劳,想法治堤,永不离弃,齐心协力,耕读传家,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后来,李薛二姓人和冯党二姓人因开垦的地界而起了纠纷,仇恨难解,棍棒相交。因李薛二姓人多手稠,势力强悍,得理不饶人,将势单力薄的冯党二姓人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从此以后,百姓人家畅通无阻,但冯党二姓者严禁在此安家落户。为了证实这个传说故事的可读性,笔者还专门查阅了《长安县誌》,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己经有了冯党村,村名以冯党二姓而得名。但后来冯党二姓因何因何去何从,是否与传说中的这次群殴事件有关,书中尚无任何记载,后人也因年代久远,至今无法考证。
我的故乡冯党村,由远古时期的十几户人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千五六百户近万人的大村子,至今仍以李薛二姓为主,而冯党村这个村名,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仍千年不变的、名不符实的称谓着。
再往下看:
另有一种说法:
相传,唐长安城当朝皇帝唐高宗李治,有一天兴趣大发,率领着随从一行数人骑马来到沣河东岸寻猎。他在荆棘丛生中追杀野兔,慌乱中一不小心挂烂了衣裳,挂扯了裤裆,屁股外露羞于见人,正在左右为难的尴尬之际,幸遇茅庵中老翁老妪夫妇在不远处发现,愿献针捐线,才进茅屋得以补衣缝裆。
皇帝感恩之余,要付银两酬谢,老翁老妪急忙跪拜,连声道谦,然后斗胆直言:“此地紧临沣河,每逢梅雨之季,总恐随时泛滥。水患之年颗粒无收,百姓难以立足,纷纷落荒离別,剩下我们稀荒的几家人,连个村名子都没有……”
二老银两难当,恳请皇上赐个祥名,以保平安。皇上三思为妙,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村名字便脱颖而出:“那就叫缝裆村吧!”并手执树枝在茅庵外屋檐下的土墙上刻写了三个醒目的大字——缝裆村。
吾王驾到,皇恩似海,激动万分,奔走相告。目不识丁的老翁老妪以此为荣,见人就夸,致使这个高人赐名的故事,传遍了方圆数里,家喻户晓。而缝裆村这个村名,好歹也称谓了百十年。
       二老谢世后,缝裆村几经繁衍,人口数量愈来愈多。子孙中精英辈出,才华者争议不休,多数人嫌“缝裆”二字不文不雅,既俗又丑。众人三番五次商议之后,文人奏章申请上报县衙,获准后便改为音同字不同的——冯党村。
两个故事,各有道理,绝对精彩,值得玩味。千古之谜,至今说法不一,尚难于以定论,说不定还将继续流传千古。盼只盼有朝一日,考古专家终于挖掘取证,历史学家即时严正声明。
       也许,他们突然发现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椐,证明上面这其中的某一个故事,还是个很有来头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远近闻名、大村大社的冯党村。不久的将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古老的村庄和田园风光将逐步濒临灭绝,因为城镇化要不断的开发用地。
       搬迁后的冯党村,也即将在陕西版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绿色环保处和高楼大厦群。
       但是,冯党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名以及历年来村子里那些优秀的人和感人的事,也将会像村西那条兴建了沣河生态公园的美丽沣河一样,千古不灭,源远流长。
        ——笑对人生于丙申年腊月二十五日文



追寻“长安八水”诗词意境
沣水旁 关雎故事千古传
分享到: http://www.xiancn.com/include/images/fx_weibo.png 以及相关资料" /> http://www.xiancn.com/include/images/fx_py.png 以及相关资料" />
http://epaper.xiancn.com/xawb/res/1/21/2015-04/19/02/res01_attpic_brief.jpg 以及相关资料" TITLE="冯党村的来历与传说  以及相关资料" />
  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郑洪春来到丰镐遗址区,这里现在是片耕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时隔18年后,78岁高龄的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郑洪春再次来到他曾经发掘过的丰镐遗址时,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经·关雎》,“其实这首诗发生地就在当时的丰邑,讲的就是周文王追求一名偶遇村妇的故事,可惜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典故”。15日,记者和文物专家郑洪春、古诗词专家郭健共同寻找“长安八水”中的诗词意境。

  沣河流域

  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沿着西三环向西,顺着108国道行驶至沣河大桥,路边竖立的“沣河湿地公园”牌子吸引着路人的视线。高低起伏的大片绿地、错落有致的花丛让公园显得十分别致,整座公园依水而建,新修的自行车道和蜿蜒的滨河路多了些许浪漫的味道,“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么漂亮的公园!”在斗门镇居住了50多年的卞大爷说道。

  作为“长安八水”之一的沣河以水大著称,自从它诞生之初就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壮丽的篇章。它源出西安市长安区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在草滩农场以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主要在西安地区。沣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传说中大禹治水就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以沣河水系为水源。

  丰镐遗址,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关中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沣河岸边

  古代文人送别的抒情之地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标志着西周的灭亡。丰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的近3000年中,丰镐两京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但距离不远的沣河却成为文人墨客送别抒情之地,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蒲池村里匆匆别,沣水桥边兀兀回”,就是描述送元稹赴任时的情景。著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据说也是写于沣河送别时。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居沣上,在那里写了许多诗篇,《忆沣上幽居》:“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况我林栖子,朝服坐南宫。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又如“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矣”,“簪组方暂解,临水一翛然”,“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等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15日,记者一行漫步沣河边,周围都是现代化的工厂和漂亮的农家小院,城市化的进程让这里多了份喧嚣,唐诗中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已难以寻觅。

  咸阳古渡

  渭河的著名景观

  随后,记者一行又来到渭河生态景观公园,依渭河而建的公园里不仅能看到12个大小不一、总面积400多亩的人工湖,还可以看到西安最长的绿化景观长廊,美不胜收。

  古诗词专家郭健说,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荡、荷苇葱郁、白帆点点、渔舟唱晚。清人朱集义《渭阳古渡》画上题文曰: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苎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有船,就有渡口有桥,“咸阳古渡”便是渭河的著名景观。明代马中锡有诗:“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夕阳渡口船。”渭河的桥始于咸阳。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中写道:“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李频的家乡在烟水江南,“秦地有吴舟”道出了水路交往的遥远,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诗仙李白北观渭河,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君子有所思行》)渭河使得关中秦川大地像一幅风景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文/记者杨明 图/记者张宇明


追寻“长安八水”诗词意境 沣水旁 关雎故事千古传

2015-04-19 08:14

  沣河流域

  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沿着西三环向西,顺着108国道行驶至沣河大桥,路边竖立的“沣河湿地公园”牌子吸引着路人的视线。高低起伏的大片绿地、错落有致的花丛让公园显得十分别致,整座公园依水而建,新修的自行车道和蜿蜒的滨河路多了些许浪漫的味道,“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么漂亮的公园!”在斗门镇居住了50多年的卞大爷说道。

  作为“长安八水”之一的沣河以水大著称,自从它诞生之初就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壮丽的篇章。它源出西安市长安区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在草滩农场以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主要在西安地区。沣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传说中大禹治水就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以沣河水系为水源。

  丰镐遗址,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关中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沣河岸边

  古代文人送别的抒情之地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标志着西周的灭亡。丰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的近3000年中,丰镐两京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但距离不远的沣河却成为文人墨客送别抒情之地,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蒲池村里匆匆别,沣水桥边兀兀回”,就是描述送元稹赴任时的情景。著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据说也是写于沣河送别时。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居沣上,在那里写了许多诗篇,《忆沣上幽居》:“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况我林栖子,朝服坐南宫。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又如“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矣”,“簪组方暂解,临水一翛然”,“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等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15日,记者一行漫步沣河边,周围都是现代化的工厂和漂亮的农家小院,城市化的进程让这里多了份喧嚣,唐诗中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已难以寻觅。

  咸阳古渡

  渭河的著名景观

  随后,记者一行又来到渭河生态景观公园,依渭河而建的公园里不仅能看到12个大小不一、总面积400多亩的人工湖,还可以看到西安最长的绿化景观长廊,美不胜收。

  古诗词专家郭健说,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荡、荷苇葱郁、白帆点点、渔舟唱晚。清人朱集义《渭阳古渡》画上题文曰: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苎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有船,就有渡口有桥,“咸阳古渡”便是渭河的著名景观。明代马中锡有诗:“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夕阳渡口船。”渭河的桥始于咸阳。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中写道:“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李频的家乡在烟水江南,“秦地有吴舟”道出了水路交往的遥远,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诗仙李白北观渭河,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君子有所思行》)渭河使得关中秦川大地像一幅风景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记者杨明 张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