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芍陂
(2023-02-20 15:23:12)
标签:
历史文化 |
关于芍陂
芍陂也是一项甚有影响的水利工程,有人认为期思陂就是芍陂,其实不然。期思之地原是古邑,在今之河南省商城附近,西周时期为周封蒋国,于春秋时期被楚国灭夺,遂为楚地。
据说期思乃孙叔敖的故乡,按《淮南子》所言,他应该是见用于庄王之后但又尚未升任令尹的时候在此筑陂。期思陂所灌“雩娄之野”在今之河南省固始县东南,与商城连境,同处河南省东南隅一块小型平川。芍陂在安徽淮南地区,与期思陂不在同一地带,两个地区相距三百多华里,所以说期思陂不可能是芍陂。
《辞海·历史地理部分》释“芍陂”曰:“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因引淠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故名。相传此陂即期思陂,系春秋楚相孙叔敖所造,不可信 。最早见载于《汉书·地理志》,约创建于战国时。自东汉至唐、王景、邓艾等屡经修浚,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余倾。隋唐以后陂在安丰县境内,又名安丰塘。宋元后渐就淹没,今安丰塘即其残存的一部分。”
芍陂座落在淮河南岸的淠东小平原上,所谓“小”,因为这个平原总面积只有一千三百平方公里。然而,江、淮地区地理结构多以丘陵为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么一块平原可算是弥足珍贵!这里的土地异常肥沃,早在新石器时期已被开发,素有良田万倾之称。这个地方历来五谷皆兴,稻米尤盛,因享受芍陂水利而始终旱涝无虞,岁岁丰登。在历史上,江、淮人民一直称誉这里为鱼米之乡,历代统治阶层则视之为天然粮仓,因此每有战争发生,这个地方又总是兵家必争之地。
淮南地区原为淮夷民族所居,春秋时期被吴、楚两国频繁侵夺,大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的时候(孙叔敖死后一百多年),这块土地才稳定地归属楚人。芍陂所在之处有淠水,原是季节性较强的河流,涝时洪水成灾,旱时不足为用,当地人民常常不得其利反受其害。有科学用水和种植水稻传统的楚人既然获取了这块土地,必然也会采取孙叔敖式的办法来利用淠水,于是他们就兴建了芍陂。
芍陂工程的办法其实就是范围广大地筑起一周长堤,截蓄淠水而成为人工湖,然后再经由渠道灌溉湖周的农田。今日仍存的“安丰塘”周边仍有一百多华里的长堤,1968年作者本人“上山下乡”时,曾参加过当地政府组织的加固堤坝的劳动。
确切地推论,芍陂工程的始兴时间应该不会早于战国前期的楚惠王时期(公元前489年至公元前432年)。在这个时期当中,因为越国攻灭了吴国,使吴、楚两国的边境拉锯战得以终结,而越人又无意西进,自此江、淮地区才被楚人长期掌握。芍陂工程的劳动量度异常浩大,没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持续施工是很难完毕的,而且只有得到长期稳定的条件,楚人也才会开工。
实际上,芍陂工程的始兴时间有可能还会更晚一些,它最后的竣工也许是在春申君黄歇向东经营的时候,或是楚国迁都于寿春以后。因为成书于战国前期或战国后期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籍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皆无一字言及芍陂,这或许都是由于芍陂在当时尚未形成,或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原故。就连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也只是说“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却没有言及芍陂。作者刘安是坐镇淮南的诸侯王,他的国都寿春离今之安丰塘只有几十华里,如果当时已有芍陂,而且知道是为孙叔敖所修,他就不大可能这样说。比《淮南子》稍后成书的《史记》,专文介绍了孙叔敖的事迹,讲到了“春夏以水”,同样也没有言及芍陂,作者司马迁还曾经游览过寿春地区。这都说明芍陂即使是在西汉时期也是没有影响的。
芍陂建成的年代可能不在春秋时期,而且被人利用的时间又非常短促。如果可以肯定它是战国时期的产物,那么仅仅到了西汉时期它就完全湮废了,连刘安,司马迁这样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便是最好的说明。公元前224年,兼并战争发展到了最为血腥的杀灭人口的阶段,对诸侯国家残酷奉行灭绝政策的秦军攻拔了楚都寿春,城中人民遭受了灭顶之灾,阡陌相连的寿春之郊当然也会遭到疯狂的杀掠。浩劫过去,淠东平原变成了满目疮痍的无人区,芍陂的湮废大概自此开始。
东汉人班固写的《汉书》在专述水利工程的《沟洫志》六安国条下有如是载述:“六安……故国,皋陶后,偃姓,为楚所灭。如溪水首受淠,东北至寿春入芍陂。”
唯此一斑,仅仅言及其名而已。至于芍陂由谁兴建,起自何年,等等情况俱无一字交代。比《汉书》更晚出的《后汉书》在载述东汉王景任庐江太守时,有了“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造芍陂稻田”的说法,于是《水经注》亦云:“白芍亭东,积而成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县南八十里,言是楚相孙叔敖所造。”
就这样,芍陂便与孙叔敖联系起来,自然也就有人相信它是春秋时期的产物了。
按《水经注》所云“芍陂”之名缘自白芍亭。白芍亭何年何人所建,史无载证。如果可以假定《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著述这本书的时候白芍亭尚在或是尚有遗迹,那么就可以推断这个建筑不可能是春秋时期或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因为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生活年代距孙叔敖的生活年代有一千二百年,即使距春申君黄歇的生活年代也足够八百年!一座类如亭榭之类的建筑一般只能保存几百年,白芍亭的初建年代应该最早不会先于东汉时期。据此又可以认为,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芍陂可能“创建于战国时”,而它被称作“芍陂”则很有可能是东汉时期,也就是王景任庐江太守修浚芍陂的时候。
可以肯定,楚亡后芍陂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湮废。然而,先前楚人占据淮南之地二百多年,后来其国虽亡,人民却不会一无孑遗;总会有一些民众躲过战争的劫难,并且这些人还会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汉代及汉代以后,他们仍会有人在这里利用淠水小规模地种植水稻。按《后汉书》的记载看,东汉时期循吏王景在淠水地区复兴水稻生产当属史实,同时也有可能初步修浚了芍陂。《汉书》未能涉及东汉的历史,但作者班固与王景是同代人,他也许听到了王景修浚、利用芍陂的事情,故而在写《地理志》时将芍陂载入。
自王景开始,至三国时期及晋代,修浚芍陂从而复兴该地区稻米生产的工作一直都在加强。芍陂既为楚人故地,至汉代至晋代都有可能楚风尚存;孙叔敖是楚之先贤,又是大家都知道的擅长兴办水利的领导者,后世楚之遗民传颂他的故事,把芍陂这样的利民事业附会在他的身上,当然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就是说,说芍陂为孙叔敖所造,最初当是出自楚国遗民之口。
晋人最慕古,也擅长造古,凡事总爱假托古人之名,皆以古人为由。他们可能张扬、利用了楚国遗民的传说,由此而完全肯定芍陂为孙叔敖所造,并在芍陂之侧为孙叔敖建祠纪念(此事见载于《水经注》,可能是晋初人士邓艾所为。)《后汉书》作者范晔也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与孙叔敖之世远隔千年,在没有前史佐证的情况下,他不能随意杜撰芍陂的由来,所以只是简单的一句“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造芍陂稻田”。南、北朝继晋代之后(《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所处的年代更在南、北朝后期),范晔对芍陂的说法当是受了晋人的影响。
无论与芍陂工程有无关系,在古代中国的水利事业方面,孙叔敖都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