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河的女儿——推剧杨敏》目录及作者《引言》

(2019-05-19 07:33:13)
标签:

文化


《淮河的女儿——推剧杨敏》目录及作者《引言》


 

 

 

用一生坚守推剧  张易亨

 

 

 

一、由爱好文艺的童年起步

杨敏的文章:推剧,我爱你

二、璀璨的演艺事业

杨敏的文章:我的《陋室铭》(写于1959年)

杨敏的文章:我是怎样学演推剧的

三、政治风波与个人生活

杨敏的文章:问大海(“反右”时伤感)

杨敏的文章:问天(写于“文革”中)

四、拨乱反正以后

杨敏文章:自编重阳聚1982年)

       杨敏的文章:让一步是心,退一步是情

五、神奇的爱情

杨敏的文章:牢记“四天”

六、夕阳无限

杨敏的文章:晚晴

 

七、(1960年版杨敏主演)推剧《送香茶》

 

杨敏接触过的政要人物:

余筱仙

徐晓钟 

田汉 

董必武  

赵伯良 

丁继哲

吉克

 

【附录1 杨敏的“戏剧人生”  徐沛喜

【附录2 浅谈杨敏的演唱艺术  陈魁

【附录3 我和凤台县推剧团  胡化瑜

【附录4 推剧大事年表  周朝生

 

   楚樵

 

本书题词人简介

本书作者简介


             用一生坚守推剧

                      国家一级导演  张易亨

  墨兵老师来电,说有人为杨敏先生写了一本书,要我在书的前面也写几句,我欣然应允了。一来是师命难违,二来也为杨敏先生出书立言而高兴,能在她的著作中写上几句是我的莫大荣幸。

  初识杨敏先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文化局副局长吉克同志通知,要我去看一出地方戏推剧《送香茶》。说实话,那时我刚调到文艺部门不久,对地方戏知之甚少,之于推剧更是一片空白,但是局长通知,只得从命。

  大幕拉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音乐,质朴纯美。四句主旋律的反复出现,简约而不简单,委婉优美很接地气,就像淮河边上的小溪清澈活泼地流淌着。再加上演唱者小腔的变化和装饰音巧妙运用,清水芙蓉般流进心田。杨敏先生扮演了一名少女,那时,她自己也不过二十岁刚出头,但是在舞台上老练沉稳的台风,俨然是舞台的“统治者”。她动作空灵、准确、潇洒、漂亮,把程式化的动作人物化、性格化了,手、眼、身、法、步处处到位。温婉的唱腔清甜的嗓音宛如百灵啼呜,意切情真。乐而不淫俗而不媚。那才叫天才掌握技巧,技巧塑造人物,一个天真、纯美、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少女形象,活脱脱展现在观众面前。

  大幕落下时,剧场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杨先生谢了三次幕依然欲罢不能,只好把“绣蛤蟆"经典唱段再唱一遍方才作罢。怪不得当时坊间流传着“杨敏一走病倒九十九,杨敏回头看好了一大半”呢。吉局长赞许地说:“不错吧?不虚此行吧!看看人家,浑身都是戏呀!好好学着点。"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推剧,第一次欣赏杨敏先生的精彩表演,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这之后,对于推剧和杨先生也多有关注。

杨敏先生的人生命运多舛、蹉跎坎坷,困厄不断、磨难连连。俗话说的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英国作家哈代说过:“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多少大家先贤,不都是在厄运中磨练出来的。屈原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杜甫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三次被贬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现代“新派"评剧创始人新凤霞,从“新派"成了“右派",文革中还被打成终身残废;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更是英年含冤死去!

杨敏先生因为对推剧的执着坚守,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她从困厄中挺立起来,在苦痛中成长起来,逆境磨练了她成为她无穷的精神力量,成为她认识生活的好教材,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也使得她对推剧坚守信念愈发坚定,以至于成就了她艺术生命的灿烂辉煌。

杨敏先生一生坚守着推剧。在推剧艺术生成的初期,为了让大众了解这门艺术,她上山下乡四处演出,介绍推广推剧;继而又精心创作参加汇演,多次夺得大奖为推剧获荣,让人们认可推剧;她又毫无保留地教学员带徒弟传承推剧;她还细心整理资料撰写文章论证推剧……直到人退休了,心中满满装着的都是推剧。她不辞劳苦会同志同道合的朋友继续为推剧生存和发展奔波着、呼吁着、工作着!

心诚石头都能开出花来,她改编新排的适合时代节拍的《送香茶》终于得到认可给予支持,拍成了视频走上了银屏。

杨敏先生没有止步,一个关于传承推剧的新策划、新方案又在她的心中孕育着!

她发誓,要用终身的努力,坚守着国家唯一一个剧种——推剧!

祝愿杨敏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祝愿耄耋之年的杨先生健康长寿!

 

20181215


 

    

 

千里淮河奔流不息,承载着多少可歌可泣、可悲可壮的人间故事;在淮南这块热土上,又演绎着多少名家俊流跌宕起伏的人生事业!杨敏,一个优秀的淮河女儿,由于命运的安排,她将自己的生平交给了人民的演艺事业,奉献出异乎常人的个人才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个时期,杨敏的戏曲舞台艺术感动着淮河两岸的千百万大众,使得人人景仰,有口皆碑,其影响之深远,可使百年不弥。

推剧,与黄梅戏、庐剧、梆剧等同样性质,属于地方戏种,传播于淮河流域中部地区。地方戏的由来,鼻祖当是社戏。远古以来,中华民族执着崇拜土神与谷神,即是社稷。社与稷代表国家利益,古时君主每逢(农历)岁尾、元旦,以及遇到其他喜庆大事必然祭祀社稷,仪式隆重。郡、县地方随之也有祭祀土神与谷神的制度,以城隍庙与土地庙为基址,每年都有定期的或不定期(紧跟国家步骤)的祭祀。每当祭祀,必然屠牛宰羊、供奉牺牲,官员率民众代表祭告神祗,请巫者、优伶(旧称从事演艺事业者)表演舞蹈歌咏,最后分享祭品,方告结束。巫者的表演一定伴有敲打鼓、一类的器械,多是代表神灵说话,以神灵附体代为表达神灵的意思。而优伶的表演则多以当地发生的故事、人物为内容,唱念做打,演化出丰富的台词唱腔与肢体动作,以开阔众人兴趣,娱乐其心智。于是社戏乃成,延而久之,衍化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当地戏种。由于各地语音发声不同,又导致戏种不同,一般南方戏种缠绵、温雅,北方戏种粗犷、豪放。

没有资料确切表明淮南地区的地方戏起始于何际。寿县城中报恩寺重修于明朝正德九年(即1514年)《报恩寺重修碑记》内容曾言及“优婆塞成晟劝募诸方檀越”事。这个“优婆”之称,就是戏班班主的意思,可见当时已有演艺团体的存在,藉此可以断定淮南地方戏的出现至少在明代中期之前。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两淮地区的传统文艺最著名者乃为“花鼓灯”。所谓“花鼓灯”,表演者一边敲击鼓、一边舞蹈,夹杂唱词,如此形态明显与祭祀中巫者的活动相为关联。据耆老传言,清末至民国时期,寿县、凤台等地遍布“花鼓灯”艺人,每至中秋或是春节期间,官家或富绅即请这样的艺人搭台“玩灯”以增地方上欢愉气氛。官家、富绅私人家里有喜庆之事,也请他们搭台“玩灯”,邀请乡亲乡邻共同欣赏。一边“玩灯”还要一边唱戏,唱的多是“四句推子”、梆子戏等等。1940年,演唱“四句推子”的弦子灯班成立,颇受社会欢迎,一时唱红凤台县,逐渐波及到整个淮南地区。19501月,业余演唱“四句推子”的“凤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成立。1953年,中学文化、县文化馆职工杨敏代表官方介入大众剧团表演工作,主演花旦、青衣,成为地方戏史上第一位女演员。1956年,凤台县地方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四句推子”被正式定名为“推剧”。1957年,“地方国营凤台县推剧团”成立。

1953年至1966年,杨敏始终为推剧团当红花旦,担当每一个剧目的主角。原型的“四句推子”流行于两淮民间,南北东西唱腔大同小异,唱词有的稍显粗鄙,有的稍显低俗,而且多是小段、独幕演唱。杨敏主演推剧以后,在唱腔上对推剧进行了质的优化、美化与提高,增益到连场多幕的大剧演出。杨敏天资美丽、身材娇小玲珑,在表演中莲步曼妙,身段婀娜,语音悦丽,吐词清晰,一改“四句推子”的原始面貌,使之成为高尚、优雅的舞台艺术。剧团在两淮地区乃至省外巡回演出,使得广大观众耳目一新,无不为之哗然、为之倾倒。

杨敏表演的推剧音调自然流畅,韵律婉约简洁,便于学习掌握,故而广泛受到民间的喜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敏推剧风靡寿县、凤台、颖上等地,城乡间男女青年乃至妇孺老幼,几乎无人不爱、无人不会模仿几段。田间劳作时,时时有人义务演唱给大家解闷,工厂工余时间,也有人模仿杨敏的音调唱上几段。最为脍炙人口的戏目有《送香茶》、《休丁香》、《游春》、《安安送米》、《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天宝下苏州》等等,故事皆以明、清两朝为时代背景,所宣扬的不外乎善恶有报、忠孝勤勉、读书人的爱情,即人世间的喜忧哀乐、悲欢离合等等。

推剧、杨敏,杨敏、推剧,没法理清是推剧造就了杨敏这位人民艺术家,还是杨敏推动了推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无论怎样说,杨敏演唱的推剧是推剧的黄金阶段,这是人所共识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淮南地区的人们一提起推剧就会想到杨敏,人民已经把推剧与杨敏紧密地合为一体。在推剧的艺术殿堂里,有一顶璀璨曜目的王冠,当然非杨敏莫属。


《淮河的女儿——推剧杨敏》目录及作者《引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