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女儿——推剧杨敏》目录及作者《引言》

标签:
文化 |
目
用一生坚守推剧
引
一、由爱好文艺的童年起步
杨敏的文章:推剧,我爱你
二、璀璨的演艺事业
杨敏的文章:我的《陋室铭》(写于1959年)
杨敏的文章:我是怎样学演推剧的
三、政治风波与个人生活
杨敏的文章:问大海(“反右”时伤感)
杨敏的文章:问天(写于“文革”中)
四、拨乱反正以后
杨敏文章:自编重阳聚(1982年)
五、神奇的爱情
杨敏的文章:牢记“四天”
六、夕阳无限
杨敏的文章:晚晴
七、(1960年版杨敏主演)推剧《送香茶》
杨敏接触过的政要人物:
余筱仙
徐晓钟
田汉
董必武
赵伯良
丁继哲
吉克
【附录1】
杨敏的“戏剧人生”
【附录2】
浅谈杨敏的演唱艺术
【附录3】
我和凤台县推剧团
【附录4】
推剧大事年表
后
本书题词人简介
本书作者简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推剧,第一次欣赏杨敏先生的精彩表演,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这之后,对于推剧和杨先生也多有关注。
杨敏先生的人生命运多舛、蹉跎坎坷,困厄不断、磨难连连。俗话说的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英国作家哈代说过:“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多少大家先贤,不都是在厄运中磨练出来的。屈原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杜甫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三次被贬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现代“新派"评剧创始人新凤霞,从“新派"成了“右派",文革中还被打成终身残废;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更是英年含冤死去!
杨敏先生因为对推剧的执着坚守,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她从困厄中挺立起来,在苦痛中成长起来,逆境磨练了她成为她无穷的精神力量,成为她认识生活的好教材,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也使得她对推剧坚守信念愈发坚定,以至于成就了她艺术生命的灿烂辉煌。
杨敏先生一生坚守着推剧。在推剧艺术生成的初期,为了让大众了解这门艺术,她上山下乡四处演出,介绍推广推剧;继而又精心创作参加汇演,多次夺得大奖为推剧获荣,让人们认可推剧;她又毫无保留地教学员带徒弟传承推剧;她还细心整理资料撰写文章论证推剧……直到人退休了,心中满满装着的都是推剧。她不辞劳苦会同志同道合的朋友继续为推剧生存和发展奔波着、呼吁着、工作着!
心诚石头都能开出花来,她改编新排的适合时代节拍的《送香茶》终于得到认可给予支持,拍成了视频走上了银屏。
杨敏先生没有止步,一个关于传承推剧的新策划、新方案又在她的心中孕育着!
她发誓,要用终身的努力,坚守着国家唯一一个剧种——推剧!
祝愿杨敏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祝愿耄耋之年的杨先生健康长寿!
2018年12月15日
千里淮河奔流不息,承载着多少可歌可泣、可悲可壮的人间故事;在淮南这块热土上,又演绎着多少名家俊流跌宕起伏的人生事业!杨敏,一个优秀的淮河女儿,由于命运的安排,她将自己的生平交给了人民的演艺事业,奉献出异乎常人的个人才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个时期,杨敏的戏曲舞台艺术感动着淮河两岸的千百万大众,使得人人景仰,有口皆碑,其影响之深远,可使百年不弥。
推剧,与黄梅戏、庐剧、梆剧等同样性质,属于地方戏种,传播于淮河流域中部地区。地方戏的由来,鼻祖当是社戏。远古以来,中华民族执着崇拜土神与谷神,即是“社稷”。社与稷代表国家利益,古时君主每逢(农历)岁尾、元旦,以及遇到其他喜庆大事必然祭祀社稷,仪式隆重。郡、县地方随之也有祭祀土神与谷神的制度,以城隍庙与土地庙为基址,每年都有定期的或不定期(紧跟国家步骤)的祭祀。每当祭祀,必然屠牛宰羊、供奉牺牲,官员率民众代表祭告神祗,请巫者、优伶(旧称从事演艺事业者)表演舞蹈歌咏,最后分享祭品,方告结束。巫者的表演一定伴有敲打鼓、钹一类的器械,多是代表神灵说话,以神灵附体代为表达神灵的意思。而优伶的表演则多以当地发生的故事、人物为内容,唱念做打,演化出丰富的台词唱腔与肢体动作,以开阔众人兴趣,娱乐其心智。于是社戏乃成,延而久之,衍化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当地戏种。由于各地语音发声不同,又导致戏种不同,一般南方戏种缠绵、温雅,北方戏种粗犷、豪放。
没有资料确切表明淮南地区的地方戏起始于何际。寿县城中报恩寺重修于明朝正德九年(即1514年),《报恩寺重修碑记》内容曾言及“优婆塞成晟劝募诸方檀越”事。这个“优婆”之称,就是戏班班主的意思,可见当时已有演艺团体的存在,藉此可以断定淮南地方戏的出现至少在明代中期之前。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两淮地区的传统文艺最著名者乃为“花鼓灯”。所谓“花鼓灯”,表演者一边敲击鼓、钹一边舞蹈,夹杂唱词,如此形态明显与祭祀中巫者的活动相为关联。据耆老传言,清末至民国时期,寿县、凤台等地遍布“花鼓灯”艺人,每至中秋或是春节期间,官家或富绅即请这样的艺人搭台“玩灯”以增地方上欢愉气氛。官家、富绅私人家里有喜庆之事,也请他们搭台“玩灯”,邀请乡亲乡邻共同欣赏。一边“玩灯”还要一边唱戏,唱的多是“四句推子”、梆子戏等等。1940年,演唱“四句推子”的弦子灯班成立,颇受社会欢迎,一时唱红凤台县,逐渐波及到整个淮南地区。1950年1月,业余演唱“四句推子”的“凤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成立。1953年,中学文化、县文化馆职工杨敏代表官方介入大众剧团表演工作,主演花旦、青衣,成为地方戏史上第一位女演员。1956年,凤台县地方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四句推子”被正式定名为“推剧”。1957年,“地方国营凤台县推剧团”成立。
自1953年至1966年,杨敏始终为推剧团当红花旦,担当每一个剧目的主角。原型的“四句推子”流行于两淮民间,南北东西唱腔大同小异,唱词有的稍显粗鄙,有的稍显低俗,而且多是小段、独幕演唱。杨敏主演推剧以后,在唱腔上对推剧进行了质的优化、美化与提高,增益到连场多幕的大剧演出。杨敏天资美丽、身材娇小玲珑,在表演中莲步曼妙,身段婀娜,语音悦丽,吐词清晰,一改“四句推子”的原始面貌,使之成为高尚、优雅的舞台艺术。剧团在两淮地区乃至省外巡回演出,使得广大观众耳目一新,无不为之哗然、为之倾倒。
杨敏表演的推剧音调自然流畅,韵律婉约简洁,便于学习掌握,故而广泛受到民间的喜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敏推剧风靡寿县、凤台、颖上等地,城乡间男女青年乃至妇孺老幼,几乎无人不爱、无人不会模仿几段。田间劳作时,时时有人义务演唱给大家解闷,工厂工余时间,也有人模仿杨敏的音调唱上几段。最为脍炙人口的戏目有《送香茶》、《休丁香》、《游春》、《安安送米》、《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天宝下苏州》等等,故事皆以明、清两朝为时代背景,所宣扬的不外乎善恶有报、忠孝勤勉、读书人的爱情,即人世间的喜忧哀乐、悲欢离合等等。
推剧、杨敏,杨敏、推剧,没法理清是推剧造就了杨敏这位人民艺术家,还是杨敏推动了推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无论怎样说,杨敏演唱的推剧是推剧的黄金阶段,这是人所共识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淮南地区的人们一提起推剧就会想到杨敏,人民已经把推剧与杨敏紧密地合为一体。在推剧的艺术殿堂里,有一顶璀璨曜目的王冠,当然非杨敏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