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计算股票入账价值?

(2018-11-29 15:50:37)
标签:

股票

股票入账价值

p2p

分类: 投资理财

  为什么炒股票有人赚钱,成为人人口中所说的股神?也有人亏钱,亏得倾家荡产。每个人对待股票的态度不一样,有些人愿意花时间研究股票,增强技术;也有一些人不愿意花时间,仅听别人方法,差距很快就能体现出来。那么本篇文章详细介绍股票入账价值是怎么计算的。

https://www.51rzy.com/xuetang/upload/art_img/2018/11/1543463047434325.jpg

  什么是股票入账价值?

  股票入账价值是指企业进行股票投资时入账的金额。包括购买股票时的实际支出和企业认购股票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经纪人佣金、税金、以及银行手续费等)。股票投资的记账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相应的股票入帐价值也不相同。

  股票入账价值的计算:

  举例说明:

  公司于在股票市场购买B股票10000股,每股1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买价和相关手续费用合计107000元,该股票买价包括已经宣告的股利2000元。计算股票入账价值。

  因为成交金额+手续费合计虽然是107000元,但是,如果说是买入当天就是股权登记日,并且是分配红利0.2元/股,则由于次日就可收回2000元,简化记帐的情况下,而将入帐成本价值记录为105000元!

  拓展知识:

  股票成本价怎么计算?

  1、成本价只计算买入的成本

  即用户买入单只股票后,成本价为买入股票的买入金额加上交易费用(佣金和手续费)除以持股股数的数值,持股期间不考虑卖出股票有盈利;

  计算公式:成本价=买入金额/持股股数

  举例:

  用户某日以10元买入某股票1000股,交易费用50元,则成本价为(1000*10+50)/1000=10.05如用户第二日卖出此股票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股票的成本价不变,卖出部分股票直接计算盈利,不摊薄到剩余股票的成本价;

  举例:

  用户第二日以11元卖出此股票500股,交易费用25元,兑现金额为500*11-25=5475,此时盈利部分直接计入资产总额,持有股票的成本价不变仍为10.05元;如用户第二日继续买入此股票,则持有股票的成本价会根据其买入的成本情况,进行摊薄;

  计算公式:成本价=(第一次买入金额+第二买入金额)/持股股数

  举例:

  用户第二日以10.50元买入同一股票1000股,交易费用52元,则成本价为{(500*10+25)+(1000*10.5+52)}/1500=10.385,如用户第三日以11元卖出800股,交易费用为49元,兑现金额为800*11-49=8750,盈利部分直接计入资产总额,剩余持有的700股成本仍为10.385元;

  2、成本价计算持股期间卖出股票盈亏

  即用户买入单只股票后,成本价为买入股票的买入金额加上交易费用(佣金和手续费)除以持股股数的数值,如持股期间卖出股票有盈利,则买入金额需要扣除这些金额;

  计算公式:成本价=(买入金额-盈亏金额)/持股股数

  说明:

  (1)、公式中的盈亏金额包括卖出股票的盈利或亏损金额;

  (2)、如盈亏金额为负值,即为亏损,公式中减负值则为加正值,因此公式中的分子比买入金额大,成本价增加;反之当卖出股票盈亏,盈亏金额为正值,则公式中的分子比买入金额小,成本价减小。

  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股价的高低,如果股价高或者低的原因,我们能知道,那么我们操作的时候就能容易得到。多研究、多实践。

  股票,是一种收益和风险成正比的理财方式,风险越高,收益也就越高。但是,因为股票而倾家荡产的朋友远比因为股票赚钱的朋友多!没有一定的股票知识,没有一定的时间研究股票,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在自己还没有一定的股票知识之前,最好不要投身于股市。可以先选择其他风险较低的理财方式,例如基金、P2P等。

  P2P作为当前较为火热的理财方式之一,因为P2P的收益可观,低门槛,期限灵活的特点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不管是收益方面,还是风险方面,整体来说P2P是比较适合广大平民百姓的。融资易,一个小而美的平台,专业的住房金融业务,雄厚的资金背景,强大的风控团队实力,给投资者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投资平台。并且目前,融资易新手注册可以获得平台赠送的1198元投资大礼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