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2月2日平安街的记忆

(2022-10-13 21:16:38)
  往事回忆             
                    平安街的记忆
                                                                                                   
                                                    --刘明

      
       汕头路的徽州道至永安道一段,在40年代之前,称为平安街。下图所示;


2024年2月2日平安街的记忆

 

      汕头路北起浦口道,南端止于徽州道。1920年形成,时称25号路。1937年国民政府,命名为湖北路,1945年命名为汕头路。同时将徽州道至永安道一段的平安街顺延进汕头路。居住在附近的住户,还习惯的称呼此段道路叫平安街。
      平安街很短,南北走向,也就是百余米,弯弯曲曲不规则的道路。



                  2024年2月2日平安街的记忆

     


  平安街北头西侧的浙江里,通向建于1800年的浙江义地(存放死人的地方)。在浙江义地前面有个小广场。各种卖吃食的,练把式的,卖药糖的,算卦的,卖破烂的五行八作都集中到此处。此地还有个别称,叫谦德庄破烂市。每天这里都是异常繁荣,火爆,这样红火的买卖一直延续的70年代。
 60年代初期,谦德庄破烂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破烂市里修建成一排一排的门面房,卖破烂的小商贩都进到店铺里经营。破烂市的经营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还在汕头路的西侧兴建了,河西区最大的二层楼,有六千余平米营业面积的的百货商场,名为“汕头路百货商场”。在商场旁还建成了河西区最大的,天津市知名的“谦德庄委托店。”
 浙江义园废弃后,改做六区12小学使用,12小学在校的学生约2000多人,类似今天的重点小学。 1950年改名为谦德庄小学。学校坐落在河西区汕头路,但校门并不在汕头路上,进校门必须穿过汕头路边上的一片旧货市场,一条东西走向的土道(70年代命名此段路名为浙江里)。
 1963年在浙江义园拆除的旧址北部,又成立了谦德庄中学。两个学校都是在原浙江义地的旧址上改建而成。
 平安街与徽州道交口的东面,是谦德庄窝铺区,因坐落在浙江义园前故称义园前窝铺。1939年河北省闹水灾,大量难民逃到天津,因难以在市内立足,只能在城市边缘徘徊。谦德庄成名较早,各类人物聚集。灾民们陆续流落到谦德庄。在此自搭窝铺(也叫滚地龙)居住。个体的窝铺中间留出通道,形成了胡同状。慢慢的在此形成一大片贫民窟居住区。
 窝铺搭建相对简易,先在地下挖一米左右的坑,面积大约十几个平方,坑边上用土坯或砖头围成地基,用竹杆,树枝,树棍搭成半园形,排序连结好,在用草帘子,炕席,麻袋往上铺,在糊上泥,即可档风又可避雨,冬天又可御寒。灾民们的生活来源是检破烂,拾毛篮,拉人力车,干散活为生。因坐落在浙江义园前故称义园前窝铺。
  窝铺区的北侧,汕头路与徽州道交口是家糕点店,印象里里面很干净,售货员的白大褂都很白。北面的把角是一家文具店,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几乎每次上学都要进去逛逛,那时我尤其喜欢进文具店,这里有一股让我说不出的气味,它吸引着我,文具店里还卖连环画,那时的出版物极少,哪本小人书是新来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于是就心动,幻想着拥有它。
平安街的东侧,谦德庄破烂市对面,是卖小吃最集中的地方,羊肠子、煎焖子、炉干烧饼、切糕、麻团、凉果等等。早年间,在“张德起跤场”身后,有一个卖吊炉火烧的,这种小吃断档了几十年,后来一直没见过,他的吊炉肉火烧很有特色,是一种带肉馅的吊炉干烧饼。烤出来的烧饼个儿大皮薄、馅多,外焦里嫩,离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葱香的味道,让人馋涎欲滴,五分钱一个,对一般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新鲜食品。谦德庄天和街是书场、剧场集中的地方,靠近剧场前有一家小饭铺,屋里卖炒菜,门口支锅卖羊肠子,夏天还卖凉粉、煎焖子,很有特色。羊肠子摊前,锅里煨着小胎羊、锅边上烤着芝麻烧饼,锅底是老汤转圈码着羊上碎、羊下碎,买时随意挑选,然后切碎放进碗里,用老汤浇一遍又一遍,浇了倒、倒了浇,直到把杂碎烫热了,再淋上麻酱、虾油、韭菜花、酱豆腐,撒上点香菜,一壶老白干,两个芝麻烧饼,往那一坐,几个人边吃边聊天,海阔天空一通猛侃。最后把烧饼掰开,添点老汤,热热乎乎下肚,暖暖呼呼回到家,那叫一个“美”。
 义园前窝铺沿平安街一侧。和小人书铺并排的有谦德庄饭馆。还有几家小吃店,映像最深是厚厚的锅盔,五六厘米厚,买多少现切多少。小吃店经营着吊炉烧饼,大饼,烧饼,锅贴,羊杂汤,等天津市的各类小吃。小饭店里配有各类下酒菜。每个小饭店各有特色,总是人满为患。中午时谦德庄附近商店和小贩们涌入小饭店。下午至晚上下班的人们或个人,或三五成群来到小酒肆,一壶小酒,配上花生米,猪头肉等下酒菜,拆拳行令好不热闹。
 沿平安街在向南,过了李家小房子,沿街的门面房是谦德庄家用电器委托店,他主要委托的是电器稍微高端的商品,有电匣子,留声机,留声机唱片,手表,座钟,闹钟,挂钟等高档的家电为主。兼有一些名人字画,古籍善本。它的店铺的面积要远远小于谦德庄委托店。店面随小,但天津市知名的收藏家们经常光顾这里,常常能够淘到心仪的物件。属于高档一些的委托店。
 汕头路电器委托店的对面,有近二十余间沿汕头路的门面房,有经营土产杂品的,有裁缝铺,有绱鞋修鞋店,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中医诊所,小时候体质弱经常得病,母亲常常带我到此诊所看病,记不得姓名,只记得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
 记忆中的1961年节粮度荒时,常常到汕头路志成东里的煤厂旁边的空地。春节前后,粮店每个月都会卖几次山芋。每次要拿粮本或粮票和人民币来买山芋,一斤粗粮票可以买五斤山芋。节粮渡荒时,天津市每人每月有定量标准。上班的工人每月减到二十八斤,家庭妇女每月二十斤,18周岁前的小孩每月一十五斤。油,肉,等副食品也是按人或按户发放,肚子里的油水少,只有靠主食。主食不够吃,添加一些野菜来糊弄肚子。饿,是那时的头等大事,50后们小小的年龄就知道马齿笕,荠荠菜,槐花,狗尾巴草都是能够糊口的。更别说山芋了,人们都盼篮了眼。每到发放的日子,附近的居民们都是半夜三更起来,早早的来到此处排队等候。大冬天里要排队三五个小时才能买到。排队的人们害怕有插队的,也是为了御寒,一个一个的抱在一起扎堆取暖。那时的人们为了能够填饱肚子,真是拼了命了。
 在谦德庄这一片老旧破的建筑群中,在志成东里里面,鹤立鸡群般的建着两栋三层楼房。那是1952年天津市电话局和天津市邮电局联合建成的豪华型住房。名为邮电大楼。房型是早期的单元式住房,每个单元里都有厨房和卫生间。我的女同学居住在邮电大楼里,非常看不起我们这些居住在平民窟的同学,时常向我们炫耀他家有座便式卫生间,早晨起来去厕所从来不去排队。有一次他的父母没在家,他带我们几个同学参观了一回,看他和姐妹有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单人床,真是让人羡慕死了。
“谦德庄百货店”是一条沿平安街东边一侧数拾米长的商店。是谦德庄地区最早,最大的百货店,店面很窄,很长。深度也就有五六米的样子,很长。沿汕头路有近十几间店面长,有着近50米长的店铺。从北边的商店门进去,到南边的商店门口出来,半个汕头路就走完了。商店里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小道针头线脑,大到服装鞋帽皮货。 汕头路百货商店一间屋内主要经营日常杂货,特别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白瓷蓝花儿的盘子和海碗,暖水瓶,搪瓷缸子,老式的保温杯,痰盂,塘瓷洗脸盆大红底儿牡丹花的图案让人觉得倍儿亲切。一间屋内经营棉纺织品,针织品和服装类,一捆捆黑色,青色,白色,花色布料整整齐齐码放在货架上,五彩缤纷的丝织品摆放在室内最明显的货架上。柜台里摆放着一摞摞名贵真丝制品。柜台上面一角摆放着宽幅的适宜作炕单子的布料。服装类以老头衫,汗衫,海魂衫,跨栏背心为主,成衣是的确良面料的男女各样衬衣,还陈列少许布料,毛料的中山服,制服。一间屋里经营鞋帽柜台,那时上海的回力鞋可是是年轻人的最爱了,柜台和货架上摆放的黑色的雨鞋,绿色的解放鞋,圆口的老头鞋,妇女穿的偏代鞋,两侧带松紧带的懒汉鞋。帽子的款式只有篮绿色的军帽,妇女们在冬天可选择毛线织的各种颜色的围脖,夏天又一种叫侨其纱制作的品类繁多颜色各异花样丰富的纱巾。一间屋里经营着化妆品,不管是老年妇女,还是青年妇女,或是青春少女经常光顾的地方,总是挤挤攘攘叽叽喳喳热闹的地方。雪花膏,梳头油的玻璃容器摆在柜台一角,配合着精致的台秤(也叫戥子)。顾客要自带容器,先称空容器的重量,再根据你的花费,将雪花膏或梳头油称入你的容器中,再次称重得到你用人民币而得到相应的物品。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不满足零打的化妆品,改为购买瓶装的梳头油,铁盒装的万紫千红牌雪花膏了。这些所谓高档的化妆品也就是妇女们使用,儿童和老爷们买个蛤蜊油也就不错了。一间屋里经营着小百货商品,主要是老百姓常用的针头线脑离不开的小物件。
到了谦德庄百货店,平安街也到了永安道的尽头。
           
      百度地图上见到现在的汕头路(平安街)下图;



2024年2月2日平安街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年10月08日
后一篇:尖山礼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