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小憩郭家菜园

标签:
杂谈 |

郭家菜园坐落在子牙河北岸,亦称渔村,与西站北出口隔河相望。大致范围为:东至西于庄后大道西于庄棚户区,西至西站西大桥,南至子牙河,北至天津造纸三厂围墙。
郭家菜园(渔村)官方解读;" 渔村 " 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园片,形成于 1888 年,至今已有 130 年的历史。 有563 户居民。" 渔村 " 房屋沿河堤而建,基本为居民自建,年久失修,里巷狭窄,年年有洪水冲泡房屋坍塌的危险。
2018 年 7 月 3 日,仅用 13 天就全部完成搬迁。130 岁“渔村”正式谢幕。







改革开放后,在海河支流上出现了两处渔村。一处是、位于耳闸附近新开河北岸的鱼村,1984年外迁到北辰区报春里小二楼。(现以拆除,改为佳园里)。另一处是、天津西站子牙河北岸的郭家菜园渔村,2018年拆除。
河北省白洋淀一带历史上是个水美、人美、尤其盛产芦苇、鱼、虾的物产丰富的富娆之乡。60年代,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闹大洪水,为了保护天津免受水灾,淹没了河北省大片地区。大洪水过去后。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一定要根治海河”。海河流域治理后,洪水是少了。可是白洋淀的水也少了,鱼业资源也越来越少了。一部分渔民弃船上岸,开荒种地当了农民。一部分渔民沿着大清河溯流而下,最终到达天津市市区的海河干流为终点。大清河封堵后他们经马车,汽车,拖拉机将船运到独流减河,然后再一路到天津的海河一带打鱼并沿途售卖。他们以打鱼为生,吃、住都以船为家。每年到了快入冬,河水要封冻时,他们都要返回到原驻地。向所在地的大队,上交一定比例的费用,大队给他们记工分,就享受了在乡里务农的乡亲一样的待遇。到年底时好分配应得的口粮。
80年代前,人们要离开自己的驻地,必须要办的两件事。一是;要到所在地粮食部门,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出门在外吃早点,吃午饭,吃晚饭必须要有粮票才行。二是;要有单位证明信,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一样,证明信上要写你是哪里人,到哪里去,干什么去。所以渔民们每年必须回家乡办这两件事。要办成这两件事,第一关就是到大队里,上交打鱼业的部分收入,来换取相应数量的工分。当然你上交的费用越多,你得到的工分越多。生产队年底结算时,按工分分配给你相应的口粮。有了口粮,你才能换得全国粮票,你才能再次出门打渔。第二关公关大队干部,获取离乡证明信,换取全国粮票证明信,在哪个年代办好这些事情,也有颇废周折,还是有些难度的。
所以那个年代能在家乡之外,打拼的都有一定的能力。不是能打,就是能闹的刺头惹不起的人物。才能得到村干部的批准。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些出门打拼的渔民们,都是有相当的魄力,十分有头脑,具有超前意识的大能人。
70年代末,在全国的范围内,取消了凭票、证、购物的分配制度,粮、油、副食调料只要你有钱,到处能购买到。这些限制发展的条条框框一取消。更加刺激着河北省白洋淀一带的老渔民们,他们修船,补网,添置渔具,购置家当重操旧业,纷纷来到海河流域干起了打鱼为生的老本行。
天津市区的河道里,原来没有以打鱼为职业的人和单位,市区里大部分打鱼的人,就是个业余爱好。就给了白洋淀一带的老渔民们用武之地。在市区海河主干流管理的比较严格,在海河干流打鱼经常受到驱赶罚没,老渔民们就在新开河、子牙河、北运河这些海河支流打鱼。天津市区内的这几条河流中,他们打的鱼品种多、数量多、价格好,销路极佳,鱼船一靠岸,打来的鱼立马就能卖光。
渔民们不仅在船上打渔捉虾,吃、住也多在船上,他们以船为家。但天有不测风云,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渔民们要找个能躲避风雨的港湾。废弃的桥梁、码头、扬水站都是不错的选择地。70年代的子牙河西站北岸,一条废弃的日本时期建造的铁路桥墩,正好为船只停靠遮风挡雨。那时天津造纸三厂西侧这一带,都是水坑,杂草丛生,没有人迹的荒芜之地。虽然此地坐落在红桥区,但25米子牙河河道大堤内,管辖权归属水务部门。实际上就是个三不管的地方。渔民们就在这里用芦苇、树枝、苇萡等材料搭建一个窝铺,在周围平整出能够安放锅盆碗灶的地方就算有个临时的家了。住的时间久了,在窝铺旁种几颗葱、几垄菜、养几只鸡、必须收养一到几只狗,能帮他们看家护院。慢慢的从几个窝铺,发展到几十个窝铺。形成了小规模的村落。
一晃的时间,70后、80后渔民孩子们也出生了,他们生在渔船上,住在渔船上。他们逐渐长大,渔船的面积限制了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迫切要有容纳的地方。大一点的孩子,随父母在岸边用秫秸、塑料布、苇苞、搭窝棚而居。窝铺搭起来了,住人了,也没有人来管理。渔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开始捡砖头,在堤上盖起正式的砖平房,渔村不少人都有捡砖盖房的经历,开始时是十几平方米小平房。随着孩子们大了,要有他们住的房子,就买砖,自己圈块地方,自己找亲戚朋友来盖房。房子也就越盖越大,越盖越多。白洋淀来是渔民们,在天津都是亲套亲的。一传十十传百,来天津的人越来越多,房子越搭越多,一点点盖到河堤下。在384米的堤坝上,住着563户人家。
这些私搭滥建的房屋,都没正式房本,甚至连门牌号都没有。

渔村虽坐落红桥区,却位于25米河道大堤内,业务归属水务部门。渔民陆续上岸,1986年红桥区还为部分渔民办了居民渔业户口(流动人口户口)。这样一来,又招来更多的渔民到天津。
2007年西于庄城市改造,慢慢的改造到郭家菜园(渔村)一带。渔民们迫切的想要改善居住环境。由于渔村都是违章建筑,渔民又都是三无身份,红桥区政府也是十分为难。随着拆迁逐步推进,到了2017年时,西于庄拆迁片,拆除的只剩下郭家菜园(渔村)这五百于户人家了。渔民们推出自己的代表,酝酿了两个方案。一是,住房按违章建筑,缴纳一定比例的罚款,所有住房取得国家颁发的房产证。二是,所有违章建筑住房,自1990年起至拆除年月,缴纳土地使用费,缴纳违章罚款。再补发房产证。他们满怀希望带着这两个方案,与红桥区拆迁办谈判。红桥区拆迁办的同志答应向上级反映。
2018年某领导参观天津西客站时,看见子牙河北岸边的破烂渔村景象,指示天津市尽快解决天津市这个污点。红桥区拆迁办的干部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提出凡是自建使用超过20年的自用房、附属用房,也就是1995年以前建的等同“正式住房”。每平方米补偿65000元。1995年以后建的不算面积“酌情”。同时,以1991年天津完整的城市航拍图,作为参照。
布告一经公布,渔民们欣喜若狂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喜悦的心情没法形容。本来渔民们作了强行拆除的心理准备。次了也要缴纳违章住房罚款。他们三番五次的向拆迁办确认,这个布告的真实性。证实了,渔民的违章建筑不但白住了几十年,政府还要出钱购买他们的住房。渔民们私下自己计算了现住房、附房、(连煤池子都算面积)、加上院落,一般的标准渔民住户,最少也获得300余万的补偿。最大获取了近二亿人民币的补偿。
自这个方案推出后,到2018年7月3日郭家菜园(渔村)全部搬尽。只用了13天。



老照片; 1980年代从白洋淀来天津的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