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小憩北洋工房

标签:
杂谈 |
街景--小憩

北洋工房三级跳坑遗址坐落在天津河西区南北大街北洋新里小区22号楼门北侧。原是北洋纱厂童工居住的工棚, 1985年河西区城市建设中,拆除北洋工房改建为路,保留了原北洋工房4排的6间平房,开辟为"原北洋工房三级跳坑遗址"、"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造北洋工房三级跳坑展室"。








北洋纱厂建于1919年,选址在挂甲寺南北大街沿海河西岸。初期的名称“北洋商业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1200名职工。历经磨难到1938年到达鼎盛时期,自备了2800千瓦的发电厂,有37000纱锭的中型纱厂。工厂内有宿舍,医院,体育运动所,业余京剧团。职工的待遇也十分优厚。
日伪时期,民国时期,北洋纱厂受到极大影响,几乎是停车的状态。
1949年解放后,实行了计划经济,北洋纱厂恢复到37000纱锭的水平。1954年公私合营后又经历次扩建,开始生产20支,21支,32支针织厂专业棉纱。
1968年北洋纱厂更名为四新纱厂。80年代又命名为天津市第六棉纺厂。90年代又更回北洋纱厂的老名称。

北洋工房始建于1920年,原是北洋纱厂童工居住的工房。解放后这里成为居民区。顺原名,还叫北洋工房。
北洋工房原有10排南、北各一间对排的旧工房,旧工房每排有24间房屋。解放后这里成为北洋纱厂的职工家属区。紧密相连的旧房屋,人口密集的居住环境。旧工房历经洪水、地震、墙体碱蚀残破不堪,墙面剥蚀严重,很多红砖已经开始脱落。在这里路比院高,院比屋高,形成了"三级跳坑"模式。居民戏称此处是锅底小区。
在改造北洋工房的同时,大规模的调整了南北大街的走向。基本保留了挂甲寺路段的南北大街原路线。在杨庄子的路段,走向完全改变了,北侧交口还在小围堤道,位置未改变。南向,拆除北洋工房改建为路,在原永安桥处(古海道口),与土城南北大街相接。土城路段,北向永安桥(古海道)与大沽南路交口的位置未动,现在的南北大街走向完全是新拆改建设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