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早期的戏剧院;百花影院·

标签:
杂谈 |
河西区早期的戏剧院
百花影院;
百花影院建于1950年,有410个座席。在(河西历史文化综述 - 河西区图书馆)一书,文艺长廊中记述了河西区的宝兴戏院,和平戏院。因与和平区的和平剧院有同名的嫌疑。1964年后改名为“百花剧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名为“战斗影院”。1972年再次更名为“百花影院”。
四十年代,江苏商会废弃了坐落在此处的江苏义地。40年初期,坐落在谦德庄的商户,出资将江苏义园的一部分改造成戏院。将原来江苏义地作法事,东西方向的长条形大厅,将大厅一分为三。分隔出来的南侧偏房,作为售票,进入演出大厅的出入口。中间的大厅改造成表演舞台和观众席。大厅西侧新建了表演用舞台,大厅内添置了木质条椅,作为观众观赏戏剧的座席。北侧的偏房,改做为仓库,50年代改造为街道办的纸盒厂。
和平戏院,那时的评戏,河北梆子名角小月珠,鲜灵霞,小鲜灵霞,银达子都在此演出过。这些剧种也是我母亲的最爱。我家居住在苏州道,距离百花影院直线距离不到200米。去谦德庄时过路百花影院,只要有名角登台演出的宣传牌出来,我的母亲必到。那时看戏的戏票,分整场的整票和记时按时收费。人们的生活都相当拮据,老戏迷们看戏,大部分不看整场,每每到这出戏的高潮部分,再进场,听二三十分钟,享受那抑扬顿挫激动人心的高潮段落后,心满意足的哼着小曲的出来。
到了六十年代,百花影院的体制进行改制,划归河西区电影公司后,就不再有戏曲演出了。影院被划分为二级影院。只能放映老片,旧片。
百花影院在我的童年以及青年时代,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时的文化生活单调,电影也没几部,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就是几部屈指可数的国产片;《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以及一些当时和中国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罗马尼亚、朝鲜的影片《战斗的早晨》、《地下游击队》、《看不见的战线》等,这些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每当偶尔有新片上映,售票处会排很长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