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投入对比

(2017-08-07 09:31:30)
标签:

教育投入

师生占比

教育资源

师生比例

收入

分类: 明眼看数
现代教育是工业化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现代教育也构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会通过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投入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到中国的教育投入和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

https://pic1.zhimg.com/v2-94b7404b74ac397b7c29cb56fb7a37cc_b.png
一提到教育投入,大家都爱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进行比较。从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看,全球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平均水平在4.3%左右。中国的数据只有98年和99年两年的数据,平均值不到2%,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在G20国家中,教育投入占比较高的国家是沙特、加拿大、南非。印度、日本、韩国、印尼等亚洲国家的教育投入占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中国的教育投入已经在2012年以后超过了4%,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投入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同样水平。为了保持数据的统一性,下面的数据还会采用世界银行的数据。
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投入比例看,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在小学的教育投入占比较低,中学教育的投入比例较高;加拿大和土耳其在大学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较高。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的教育投入占政府公共事业投资的比例较低。

https://pic1.zhimg.com/v2-9bf638dcb2b061668dbe5032c060dba4_b.png
对比教师收入与教育投资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的教师收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80%左右,其它高收入国家的教师收入占到教育投入的60%以上。中国的数据(98年,99年),教师收入占教育投入的比重不到50%,其中大学的师资仅为教育投入的40%左右。这里的教师收入是指总收入,因此影响师资占比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平均工资,另一个是教师的数量。就我们一般的感觉而言,教师的收入水平(教学)是相对偏低的,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资源的匮乏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升学的压力,已经从高考前移到小升初阶段的主要原因。

https://pic3.zhimg.com/v2-6f4be4c9b4a12b53e1164fd7f976a066_b.png
对比教育各个阶段的师生比例,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学前教育学生和教师比例最低的国家居然是印度,这有点颠覆人们的一般认识。中国的学前教育师生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不过仍高于世界水平,也反映出学前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这也与大量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有一定关系。加拿大和南非的学前教育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在30:1左右,说明学前教育资源最为匮乏,想要移民加拿大的同学要注意了,最好小学以后再去享受加拿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印度和南非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和老师的比例是30:1左右,是G20国家中最高的。说明小学教师资源比较匮乏。中国的小学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低于20%,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俄罗斯是小学阶段学生和教师比例低的国家,这与俄罗斯的人口密度较低有一定关系,也说明俄罗斯在小学阶段教育资源较为充沛。
在中学阶段,印度和南非的学生和教师比例依然是G20国家中最高的,印度的学生教师比例接近40:1。中国的学生和教师比例从1998年后处于下降的阶段,目前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而言,高收入国家的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低于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在大学教育阶段,中国、印尼和土耳其的学生和教师比例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说明这几个国家的大学生增长速度高于大学教师的增长速度。学生和教师比例的增加,总体来说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生和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在10:1左右的水平,说明这些国家的大学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可以作为美国之外出国留学的备选地区
在G20国家中,韩国的教育投入效果在数据方面最为突出,韩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和老师的比例从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教师的增长速度,高于学生的增长速度。教师数量的快速增加,会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从而也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和中国相当水平,这与韩国的教育投入也有很大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