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的主人公后来咋样了
(2021-01-06 09:37:53)
标签:
历史财经 |
中学有篇课文《卖炭翁》,是白居易所作,揭露了当时社会市场的残酷和黑暗。在此数九寒天之际,我们再重温一下《卖炭翁》。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宫使买下这车炭后,又发生了什么?据《资治通鉴》记载:
偿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宮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戶,仍邀驴送柴至內。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
白居易所称的宫使也就是宦者,诗中的牛车,史书中为驴,宦官用数尺绢半买半抢了农夫的柴炭,宣称是替宫里买的,还要农夫以驴作为他的中介费或是回扣,并要求农夫将柴炭送到宫里,农夫哭诉求饶:我一家老小都靠这头驴生活,绢不要了,柴炭也白送,如果不行,我只有拼死了。不得已,农夫因此殴打宦官,被巡街的官吏抓住送朝廷法办,皇上下诏罢免宦官,并赐农夫绢十匹。
这个农夫即卖炭翁,因为不满宦官明火执仗的掠夺,殴打宦官,意外地得到皇上的恩旨,不但保住了驴,还得到了十匹绢的柴炭钱,应该是个很完美的结局了,可白居易为啥还要写这首《卖炭翁》的乐府诗,广为流传呢?
因为当时的国库给宫里的费用不够开支,皇上唐德宗为此通过各种渠道设立小金库来弥补亏空,其中宫市制度就是他发明的敛财渠道之一。何谓宫市?本来宫里的物质由官府按市场价对外采办,因预算有限,皇上下令由宫里的宦官自己来采办,起初只是根据需要开列采购单分次由宦官去市场购买,后来发展成由宫里派数百人常驻在京城的两大市场进行采购,形成宫市制度。因为是替皇家采办,宦官随意以数百钱强买价值数千钱的货物,甚至随便弄点破绸布打发卖家,还要索取回扣和运费,导致很多卖家直接空手而归,不得已,大的商家故意将货物藏匿,即使卖浆卖饼的小商户商看宦官就关门歇业。
卖炭翁的遭遇就不足为奇了,反而是他把事情搞大了,并且运气好受到皇上亲自下诏处理才免遭损失,当时有许多大臣就此事上奏皇上,请求废除宫市制度。皇上明面上表示很是赞同,并让户部落实,但户部说京师有数万人依靠宫市为生,实际上是国库也拿不出钱来或不愿拿钱填补皇上因宫市而形成的这项小金库进项,因此宫市制度也就继续保持。
卖炭翁的遭遇仅仅是个特例,当时的皇上唐德宗并未因此而废除宫市制度,市场上的盘剥和掠夺依然存在,估计这个农夫即卖炭翁以后再也不敢再到长安来卖柴炭了。
所以,白居易据此创作了乐府诗《卖炭翁》,充分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社会底层的盘剥和掠夺,反映了社会市场的残酷和黑暗。
附《资治通鉴》234卷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