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山村小学
(2020-09-29 19:48:27)
标签:
情感文化 |
国庆假期快到了,因今年国庆和中秋相叠,假期较长,准备回故乡走走。
许久以来,始终觉得故乡一直是老样子,其实故乡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没变的只是对于故乡的记忆,记忆里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因为求学的缘故,才有了故乡。
故乡是一个三省交界的一个小山村,村子虽小,但名头不小,号称鸡鸣三省,村庄分为五个村民小组,分散在山的前后两侧,我上小学的时候是70年代,小学是村办小学,坐落于半山坡,距离各村民小组几乎都在500米距离以上,是几个村民小组的几何中心,也是村里的行政中心。
小学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大院子,院子南面是学校大门,门口正对一条通向各村民小组的机耕路,大门外有两间房是村里医疗站,有两个赤脚医生,免费负责全村人的医疗和防疫工作;院子门口的两侧围墙上有一对大红油漆刷的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现在的学校已难得看到这种标语,但至今为止,我仍认为这是中小学校最好的校训之一,伟大领袖的语录,永远都是经典。
进入院子,东面是一个杂货店和两间教室,杂货店是公社供销社的派出点,是全村日常的经济中心,几乎是村里唯一花钱的地方。两间教室有走廊相连,教室的条件还是不错,进门是讲台和黑板,教室里红砖铺地,分布四列课桌,每列有五张课桌和长条板凳,每天放学值日生负责将条凳放桌上洒水扫地和檫黑板,再将条凳复位倒完垃圾后值日生才能放学回家。
院子西边是老师办公室和另外两间教室,老师办公室的门口挂了一口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大钟,全校上下课和其他活动都以钟声为号,只有老师才能敲钟,其他任何人都没资格,办公室里一溜五张办公桌,墙上挂着马恩毛列四张伟人像和“纲举目张”的标语。
学校有四到五位老师,其中三名公办老师,一到两名民办老师,老师是拿工资的,在村里被称为先生,地位比村干部和医生的地位都高,几乎任何人看到老师都尊敬地称一声“某老师”,当然老师也几乎无所不能,“德智体美劳”每门课都能教,甚至,在一间教室内同时教两个年级的课。有时村集体经济困难时,为减免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捞河沙、积绿肥等劳动,甚至是让学生逮癞蛤蟆(可能是取蟾蜍浆作中药材的原料),所以我们的学费负担不重,村里几乎没有辍学的儿童,只有被留级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就留级,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对我们来说留级是件很丢人的事,有同学能一个年级读三年,甚至四年的,因此经常班上会有兄弟或姊妹在一个班读一个年级,年龄相差四五岁。
学校院子中央是操场,是学校做广播操和集体活动的场所,也是村里的露天影院,晚上偶尔放映队来村上放电影,学校成了村里的新闻中心,公社和大队的新闻和决定都要在放电影前宣布。院子的正北面是村里的礼堂,村里和学校的大型会议、演出和露天无法进行的集会活动都安排在这里进行。
院子的西北角有个小角门,通向学校后面,后面有一个水塘,我们会在这里取水搞卫生,经过水塘有一块小高地,上面建有泥土地面的篮球场,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这个篮球场紧挨着附近的一个地质勘探队,那是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外面世界。
眨眼间在外面世界兜兜转转了三四十年,当年的小学校从全建制的五年制学校,变成只教一二三年级的半建制学校,又变成幼儿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地方还在,学校没了,校舍也没了,有的只是越来越清晰的记忆,故乡永远都在。